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述评  论著  病例析评  综述  继续医学教育 
述评
日间手术麻醉和围手术期管理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收藏
钱玥, 马正良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4): 0-0.  
摘要( 0 )   HTML( 1 )     PDF( 1 )

日间手术是一种新型诊疗模式,目前已经在我国大力推行。日间手术的开展是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和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的工作重点。我国日间手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要确保日间手术的规范化开展,进一步推动日间手术的标准化管理,我们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流程。全面精细完善的流程化管理,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医疗质量和医疗满意度,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本文从日间手术的现状、日间手术麻醉开展面临的挑战以及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等几个方面入手,阐述了麻醉和围手术期管理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论著
白藜芦醇调控SIRT1/p53信号通路改善七氟醚麻醉致老年大鼠认知功能障碍   收藏
祁向雯, 尚平平, 李洪影, 庞红利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RES)在改善七氟醚麻醉致老年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其对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p53通路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2只老年SD大鼠分为对照组、七氟醚组、RES组和SIRT1抑制剂组(EX527组),每组8只。对照组吸入30%氧气,七氟醚组、RES组和EX527组吸入3%七氟醚和30%氧气,连续4 h;RES组七氟醚处理前腹腔注射RES(100mg/kg),EX527组腹腔注射RES(100mg/kg)+尾静脉注射 EX527(1 μg/kg),对照组、七氟醚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认知功能;取小鼠脑海马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形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海马组织白细胞介素-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二硫代二硝基甲苯胺法测定谷胱甘肽过氧物酶(GSH-Px)、TUNEL法检测凋亡率,免疫印迹法测定凋亡蛋白及SIRT1和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七氟醚组大鼠第2~5 d逃避潜伏期明显增加(P0.05),穿越平台次数明显降低(P0.05),海马组织中IL-6、IL-1β、TNF-α、MDA、凋亡率、Bax蛋白及Acetyl-p53/p53水平明显升高(P0.05),SOD、GSH-Px活性及Bcl-2、SIRT1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七氟醚组比较,RES组大鼠第3~5 d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P0.05),海马组织中IL-6、IL-1β、TNF-α、MDA、凋亡率、Bax蛋白及Acetyl-p53/p53水平明显降低(P0.05),SOD、GSH-Px活性及Bcl-2、SIRT1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RES组比较,EX527 组4~5 d逃避潜伏期明显增加(P0.05),穿越平台次数明显降低(P0.05),海马组织中IL-6、IL-1β、TNF-α水平、MDA、凋亡率、Bax蛋白及Acetyl-p53/p53水平明显升高(P0.05),SOD、GSH-Px活性及Bcl-2、SIRT1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RES可通过调控SIRT1/p53通路改善七氟醚麻醉后老年大鼠认知功能障碍。

输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环泊酚用于老年患者结直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收藏
连一闻, 马艳辉, 孔萃萃, 吴洁, 王天龙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探讨输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环泊酚用于老年患者结直肠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 择期行内镜下结直肠ESD患者60例,年龄65~75岁,BMI 18~28kg/m2,ASA I~III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艾司氯胺酮组(E组)及瑞芬太尼组(R组)。麻醉诱导前E组和R组分别静注0.1mg/kg艾司氯胺酮及0.4μg/kg瑞芬太尼,30s后均静注0.4mg/kg环泊酚进行麻醉诱导。E组采用持续输注环泊酚0.8~1mg·kg-1·h-1及艾司氯胺酮0.1~0.2 mg·kg-1·h-1进行麻醉维持,R组采用持续输注环泊酚0.8~1mg·kg-1·h-1及瑞芬太尼0.05~0.1mg·kg-1·min-1进行麻醉维持。记录诱导时间、苏醒时间、离室时间及手术时间;记录环泊酚用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记录麻醉前(T0)、诱导后1min(T1)、置入肠镜(T2)、黏膜下剥离(T3)、创面处理(T4)、苏醒(T5)时HR、MAP、SpO2、RR、IoC1及IoC2;记录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术后15min 、2h、4h及24h静息VAS评分及术后麻醉医师、内镜医师和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 与R组比较,E组术中低血压及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降低,麻黄碱及去甲肾上腺素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与R组比较,E组术中MAP、RR及SpO2较高(P0.05);与R组比较,E组内镜医师满意度评分增高(P0.05)。两组患者术中心动过缓及体动发生率、术中环泊酚、阿托品用量以及术中不同时间点HR、IoC1、IoC2值、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环泊酚可安全有效的用于老年患者结直肠ESD手术,且血流动力学波动小,呼吸抑制少,内镜医师满意度评分高。

基于大鼠DRG转录组整合分析探索芬太尼蛛网膜下腔应用的麻醉机制   收藏
杨亚宁, 周小红, 马婷, 顾英花, 陈嘉鑫, 叶青山, 海克蓉, 刘文勋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1 )

目的 通过观察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对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DRG)转录组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麻醉机制。方法 选择5~6周龄雄性SD大鼠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组(N组),芬太尼组(F组),每组3只。分别蛛网膜下腔注射生理盐水20ul或等体积芬太尼后,提取脊髓背根神经节进行mRNA测序(mRNA sequencing, RNAseq),筛选差异表达基因。根据测序结果进行miRNAs筛选、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韦恩图筛选出芬太尼蛛网膜下腔注射对DRG作用的关键miRNAs,并对关键miRNAs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等进行靶基因预测。结果 在确定样本质量合格后,高通量测序检测出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后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中58种基因显著上调,54种基因显著下调。通过GO、KEGG分析发现,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过程中发生显著变化的通路主要与离子跨膜运输、钙通道释放活性、囊泡运输中的 SNARE(与CGRP分泌相关)有关。结论 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后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miRNA表达显著改变。相关的功能变化分析提示,离子跨膜运输、钙通道释放活性、囊泡运输中的 SNARE(与CGRP分泌相关)等相关miRNA靶向基因可能参与了芬太尼蛛网膜下腔的麻醉调控。

不同潮气量复合基于EIT的个体化PEEP对腹腔镜妇科 手术患者肺通气分布的影响   收藏
李如意, 孙艳, 嵇富海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1 )

目的 采用胸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EIT)为指导,探讨不同潮气量(tidal volume, VT)下的个体化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PEEP)滴定对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肺通气分布的影响。 方法 选取择期行全麻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70例,年龄18-65岁,BMI 18-28kg/m2,ASA分级I-II级,手术时间≥2h。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小潮气量组(PV组:VT=6ml/kg)和常规潮气量组(CV组:VT=10ml/kg),两组患者VT按照理想体重设置。所有患者除标准监测外,都采用EIT监测肺通气分布指标:通气中心(Center of ventilation,COV)。两组均在气管插管后即刻、气腹屈氏体位建立后、气腹屈氏体位撤离后三个时间点在EIT指导下进行个体化PEEP滴定。观察并记录插管前(T0),插管后即刻(T1),三次滴定后(T2、T3、T4),以及拔管后30min(T5)的COV、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T1-T4的平台压(Plat)、驱动压(DP),三次滴定的个体化PEEP,记录T0、T1、T4、T5的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术毕记录补液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手术时间及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1.与CV组比较,PV组T1-T4的COV均升高(P<0.05),与T0时比较,两组患者T1-T5的COV均降低(P<0.05);与T5时比较,两组患者T1-T4的COV均降低(P<0.05)。2.与CV组比较,PV组的个体化PEEP均升高(P<0.05),PV组的Plat、DP均降低(P<0.05)。与T3时比较,两组患者T2、T4的个体化PEEP均降低(P<0.001),T1、T2、T4的Plat、DP均降低(P<0.001);与T1时比较,两组患者T2-T4的Plat、DP均升高(P<0.001)。3.与T5时比较,T0-T4的HR均降低(P<0.001),与T0时比较,T1-T4的MAP均降低(P<0.001),T1和T4的PaO2、OI均升高(P<0.001)。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潮气量联合个体化PEEP通气,可以减少妇科腹腔镜患者机械通气时的腹侧移位,改善通气分布,降低驱动压、平台压,但不影响术后肺部并发症。与常规潮气量相比,小潮气量通气需要更大的PEEP。

特发性脊柱侧弯矫形术围术期失血量的危险因素分析   收藏
吉杰梅, 李嘉怡, 甘珉, 刘敬臣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对后路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围术期失血量相关危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至2022年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特发性脊柱侧弯”接受后路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的手术麻醉资料。根据纳排标准确定研究对象,分别按照是否发生术中大量失血和术后大量血性引流液进行分组,分析术中大量失血和术后大量血性引流液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93例患者,术中大量失血99例(3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Cobb角≥53.5度(OR:3.08,95% CI:1.74-5.44)、手术时长≥184 min(OR:3.17,95% CI:1.67-6.02)、置钉数≥18个(OR:3.32,95% CI:1.86-5.93)是术中大量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大量失血组患者术中、术后输异体血率增加(P<0.05)。手术部位术后大量血性引流液174例(5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16 kg/m2(OR:2.72,95% CI:1.39-5.30)、术中血液回收自体输血(OR:2.73,95% CI:1.47-5.07)、手术范围节段数≥10(OR:2.49,95% CI:1.33-4.69)是术后大量血性引流液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大量血性引流液组术后输血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术前Cobb角大、手术时间长、置钉数多是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术中大量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BMI低、术中使用血液回收机自体输血、手术范围节段数多是脊柱侧弯矫形术术后大量血性引流液的独立危险因素。

瑞马唑仑在学龄期儿童无痛胃肠镜检查中麻醉诱导的90%有效剂量   收藏
周思齐, 楚甜甜, 毕嫄, 田璋, 于尚辰, 颜天晴, 邓建波, 许爱军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探索瑞马唑仑在学龄期儿童胃肠镜中的ED90,为瑞马唑仑的麻醉诱导应用提供更科学的临床剂量选择依据。方法:使用偏置硬币上下序贯试验测定瑞马唑仑的ED90 (使用R软件的Centered Isotonic Regression分析软件包计算),诱导使用的镇痛药物是0.5 μg /kg瑞芬太尼,瑞马唑仑初始剂量为0.3mg/kg,相邻间隔升降剂量为0.02 mg/kg。结果:55名学龄期患儿纳入在本次研究中,瑞马唑仑的剂量范围是0.30-0.48mg/kg。使用Centered Isotonic Regression分析估计的ED90为0.448 mg/kg,未见瑞马唑仑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学龄期儿童胃肠镜检查的麻醉诱导中,配伍0.5μg /kg的瑞芬太尼的瑞马唑仑ED90为0.448 mg/kg (90% CI: 0.42-0.59 mg/kg)。

复合丙泊酚时瑞芬太尼抑制胃镜置入反应的95%有效剂量   收藏
林江怀, 温志斌, 李扬亿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探索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时抑制胃镜置入反应的95%有效剂量(ED95)。方法 选择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者55例,年龄18~55岁,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在20~28 kg/m2, 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 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Ⅰ~Ⅱ级,无吸烟史。预先缓慢静脉注射瑞芬太尼(推注时间30 s以上),1 min后泵注丙泊酚1 mg/kg负荷量(速度为1 ml/10 s),直至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在50左右开始行胃镜检查。瑞芬太尼首剂量为0.12 μg/kg,据抛偏倚硬币序贯法决定下一受试者剂量,若上一受试者胃镜置入反射为阳性,下一受试者升高1个剂量梯度;若上一受试者胃镜成功置入,那么下一个受试者有11%的可能性下降1个剂量梯度,而89%的可能性保持上一个病例的剂量梯度。剂量梯度为0.02 μg/kg。胃镜置入阳性标准为:置镜时或置镜1 min内出现呛咳、呕吐或严重体动反应,以及心率血压变化超过基础值的20%。当出现45例阴性病例后则研究结束,并计算联合丙泊酚背景下瑞芬太尼有效抑制胃镜置入反应的50%有效剂量(ED50),ED95及其相应的95%置信区间(CI)。结果 复合丙泊酚时瑞芬太尼抑制胃镜置入反应的ED50为0.149 μg/kg (95% CI 0.124~0.160 μg/kg),ED95为0.184 μg/kg(95% CI 0.173~0.213 μg/kg)。结论 复合丙泊酚背景下单次注射瑞芬太尼抑制胃镜置入反应的ED95为0.184 μg/kg。

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年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使用倾向评分匹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收藏
刘畅, 张剑, 尹程可, 隋欣, 徐文佳, 崔宝彬, 韩非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评价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estimated pulse wave velocity, ePWV)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危重患者一年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 MIMIC-IV, v2.2)中的成年AMI患者。根据出院一年的结局,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为减少偏倚,我们采用了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并利用Kaplan-Meier曲线来评估各组的累积生存率。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 RCS)分析和Cox回归探讨ePWV与一年死亡率之间的关系。通过亚组分析进一步验证结果的稳健性。 结果 共有4 242名成年AMI患者被纳入最终分析。RCS显示ePWV与出院一年死亡风险呈线性相关(非线性P=0.407, P0.001)。PSM后,共匹配1 552对患者。与低ePWV组相比,高ePWV组的死亡率显著增高(P0.001)。Kaplan-Meier曲线显示,PSM前后,高ePWV组AMI患者出院一年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低ePWV组(χ²=191.64, P0.001; χ²=108.76, P0.001)。即使在调整了各种混杂因素后,多变量 Cox 回归分析显示,ePWV升高是AMI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因素[风险比(hazard ratio, HR) 2.48, 95%CI 2.09~2.95, P0.001]。亚组分析显示ePWV与性别和急性肾损伤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 P=0.035)。 结论 高ePWV与AMI患者出院一年死亡风险增加显著相关。ePWV是AMI危重患者一年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

病例析评
术前EF值21%的高龄患者行巨大腹股沟斜疝围术期管理1例   收藏
王卫星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4): 0-0.  
摘要( 0 )   HTML( 1 )     PDF( 3 )

[摘要]对于术前射血分数(EF%)重度下降伴有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明显升高的患者,通常需推迟手术并请心内科医生优化处理,待患者无明显心衰症状后再行择期手术,从而进一步提高这类患者的围术期安全。我们报道1例术前EF重度降低(21%)并伴NT-proBNP异常增加(19700.00 pg/ml)的患者,经过多学科会诊及精细地麻醉管理后,成功地完成手术,术后顺利康复出院,现整理此病例为该类患者的麻醉和围术期管理提供参考。

输液港植入术后胸廓出口综合征1例   收藏
李玉凤, 钱新烨, 蒋明, 吕越昌, 葛峰, 仓静, 方芳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本病例报告回顾了一位67岁男性,因患胰腺癌伴周围系膜种植转移需要进行长期静脉化疗抗肿瘤治疗的患者,接受静脉输液港植入后出现胸廓出口综合症,临床表现为术后患者出现右上肢水肿,经过抗血栓治疗、拔除静脉输液港后也未能缓解水肿症状;经DSA静脉造影检查发现右侧锁骨下静脉近端狭窄,最终确诊为胸廓出口综合征;在狭窄处植入血管支架后,症状明显缓解。报道本病例旨在强调对接受输液港植入患者定期随访的重要性,提醒临床医生在面对患者出现新发症状时,应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临床决策,确保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

综述
术前禁食禁饮的临床研究进展   收藏
王辰阳, 高昌俊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1 )

手术患者术前常规禁食禁饮以预防围手术期反流误吸的发生,但目前临床术前禁食禁饮时间的普遍延长对患者带来了不利影响。适当缩短禁食禁饮时间、术前服用碳水化合物等已被证明在不增加反流误吸风险的同时减少了患者的不适体验,改善了患者预后。本文综述术前禁食禁饮现状、术前禁食禁饮时间过长的危害、术前禁食禁饮的当前研究结果以及落实术前禁食禁饮合理时间的可行性措施。

无创迷走神经刺激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收藏
侯璇, 吴侑煊, 韩如泉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1 )

迷走神经刺激(VNS)已被批准作为癫痫和抑郁症的辅助治疗。随着VNS治疗技术的改进,新兴的无创迷走神经电刺激克服了有创手术植入刺激装置的缺点,临床使用更简单便利,在众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同样表现出很好的治疗潜力,有望逐渐取代有创疗法。本文将目前已有的无创迷走神经电刺激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围术期应用提供参考。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的研究进展   收藏
孙涛, 罗和国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1 )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较传统触诊盲穿法具有显著优势,可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但不同的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各有其优势及不足,因操作技能问题可岀现如血肿、痉挛等风险。文章描述了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操作方法、影响其成功率的因素和相关并发症。超声实时引导的临床应用还需要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医学价值。

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中紧密连接蛋白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收藏
曹乐, 张海琨, 于晋祥, 赵涛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1 )

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 MV)是全身麻醉患者维持生命的关键手段,也是危重患者呼吸支持治疗的重要措施,挽救了许多呼吸功能严重受损患者的生命。然而,MV也可能导致或加重肺损伤,即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 VILI)。紧密连接蛋白在机械通气相关的肺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其通过调节肺泡屏障的通透性和参与炎症反应等方式影响肺损伤的发生和发展。本文拟从VILI定义、紧密连接蛋白在VILI的作用、VILI中调控紧密连接蛋白的机制以及VILI的治疗措施四方面进行综述。

肥大细胞在疼痛中的作用机制   收藏
张月, 魏凯, 马敏, 朱姣, 陆智杰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肥大细胞(MCs),是一类广泛分布于人体多种组织中的固有免疫细胞,通过外周循环系统迁移至不同器官,展现出显著的组织异质性。这些细胞在调控局部炎症、免疫反应以及介导信号传导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一些学者对MCs在疼痛调节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MCs通过多种机制参与多种疼痛的发生与发展。深入研究MCs在疼痛调控中的作用机制,对创新有效的疼痛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系统综述MCs在疼痛中的作用,并深入探讨其参与疼痛调控的相关机制及信号通路,以期为未来针对肥大细胞介导的疼痛治疗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的干预策略。

围手术期疼痛与睡眠障碍的相互作用及综合防治的研究进展   收藏
杜霓, 杨锦锦, 雷蕾, 杨建军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围手术期疼痛与睡眠障碍是影响手术患者康复的两个重要因素。围手术期疼痛主要包括由原发疾病引起的术前疼痛和手术创伤引起的术后疼痛。围手术期睡眠障碍的类型多样,包括失眠、嗜睡、睡眠觉醒节律异常以及特定睡眠阶段的睡眠障碍等。围手术期疼痛和睡眠障碍相互作用、关系复杂,且增加术后并发症、延迟患者恢复。本文旨在对围手术期疼痛与睡眠障碍的相互作用及其综合防治进行综述,为手术患者快速康复提供帮助。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及研究进展   收藏
孙建良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1 )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s)在糖尿病和肥胖症治疗中的作用已被广泛证实,近年研究发现其还具备神经保护潜力。GLP-1受体在下丘脑和海马等大脑关键区域广泛分布,且GLP-1RAs可透过血脑屏障,通过调节神经炎症、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延缓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进展。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文献,重点围绕GLP-1RAs的神经保护机制,探讨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前景。

继续医学教育
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可视化分析   收藏
王来, 江来, 毛燕飞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4):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分析近十年我国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 检索201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文献,并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415篇文献,发文量逐年增加,研究者和机构间合作日益增强。关键词分析揭示了模拟教学、超声引导、教学查房、气管插管等研究热点,而情境模拟、培训效果及心理健康等内容为研究前沿。结论 麻醉科住培相关研究日益重视,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聚焦于提升培训质量和创新教学方法,以推动麻醉科住培的持续发展。

投稿及审稿办公系统
  •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 如果没有注册,请注册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