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述评  论著  综述 
述评
麻醉与生理活动交互影响及其生物学机制   收藏
钟海星, 董海龙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5): 0-0.  
摘要( 0 )   HTML( 1 )     PDF( 4 )

全身麻醉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诱导了可逆性意识消失,每年造福着数以亿计的手术患者。然而,全麻药物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也可能调控着各种生理功能,导致了围术期脑功能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使围术期死亡率高居不下。既往研究主要关注手术麻醉对围术期认知、情绪等高级脑功能的影响及机制,但全身麻醉对其它重要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背后的机制探讨较少。本文系统综述了全身麻醉对睡眠节律、体温变化以及进食和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其潜在神经环路及分子机制,为从其他角度理解麻醉与神经生理活动的交互提供新视野。

加强全麻下基于脑电信息的脑伤害指数监测   收藏
王天龙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5):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1 )

/

论著
脑功能状态指数与脑电双频指数在腹腔镜肾脏手术患者麻醉深度监测的对比研究   收藏
闫光明, 左都坤, 魏嘉, 陈勤, 杨贵英, 李洪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5):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2 )

【摘要】 目的 对比脑功能状态指数(CSI)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腹腔镜肾脏手术麻醉下监测麻醉深度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肾脏手术患者101例,均同时监测CSI和BIS,采用静脉麻醉诱导,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记录患者闭眼静息时(T0)、丙泊酚静脉注射开始时(T1)、意识消失时(T2)、气管插管前(T3)、气管插管后(T4)、开始七氟烷吸入时(T5)、手术开始时(T6)、气腹充气完毕时(T7)、结束气腹时(T8)、停止七氟烷吸入时(T9)、手术结束时(T10)、意识恢复时(T11)、拔管前(T12)、拔管后(T13)、出手术时(T14)的CSI和BIS数值。 结果 T0、T3、T6~T9时两者无差异(P 0.05),T2、T4时CSI均低于BIS(P 0.05),而T1、T5、T10~T14时CSI均低于BIS(P 0.01)。在意识消失前后(T1~T2)、气管插管前后(T3~T4)、意识恢复前后(T10~T11)、拔管前后(T12~T13)两种麻醉深度指数均有显著差异(P 值均0.01);建立气腹前后(T6~T7)和结束气腹前后(T7~T8)两种麻醉深度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交互作用均无统计学差异(P 值均0.05)。根据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麻醉诱导期(T1~T5)与麻醉苏醒期(T10~T14),BIS与CSI的平均差值分别为3.7(95% CI 2.5 ~ 4.9)和5.8(95% CI 4.9 ~ 6.7),LOA为-25.3% ~ 32.8% 和-13.7% ~ 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麻醉维持期(T6~T9),BIS与CSI的平均差值为-0.2(95% CI -1.4 ~ 0.9),LOA为 -24.2% ~ 2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6461)。通过ROC曲线分析,麻醉诱导期BIS与CSI监测意识消失状态的AUC分别为0.937(95% CI 0.894 ~ 0.966)、0.845(95% CI 0.7884 ~ 0.8926),最佳界值分别为 83.50(敏感性为90.1%,特异性为90.1%)、75.50(敏感性为85.1%,特异性为72.3%)。在麻醉苏醒期, BIS与CSI监测意识清醒状态的AUC分别为0.955(95% CI 0.9168 ~ 0.9793)、0.929(95% CI 0.884 ~ 0.960),最佳界值分别为 73.5(敏感性为90.1%,特异性为87.1%)、62.5(敏感性为90.1%,特异性为82.2%)。 结论 在麻醉诱导期及苏醒期BIS数值均高于CSI,在麻醉维持期两者的一致性较好,两者对意识状态变化均具有良好的监测及预测效能。

脓毒症与大脑皮层结构和平均皮质厚度的因果关系:双向孟德尔随机化   收藏
林桦, 贾真, 张海芳, 刘宏伟, 于泳浩, 于洋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5):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通过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探讨脓毒症与大脑皮层结构和平均皮质厚度的因果关系,明确脓毒症是否会影响大脑皮层的结构,为治疗和预防脓毒症的发生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方法 本研究使用公开数据库中大脑皮层结构与脓毒症的统计数据,大脑皮层结构数据与脓毒症数据下载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 的数据库,采用反方差加权(Inverse Variance Weighted,IVW)、孟德尔随机化-艾格 (MR-Egger)、加权中位数、简单模式和加权模式方式进行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结果 我们得到脓毒症与舌回皮层的表面积有关(β =31.19;95% CI: 5.88-56.50;p = 0.02); 脓毒症与楔前叶皮层的表面积有关(β =26.42;95% CI:2.94-49.89;p = 0.03)反向孟德尔随机化则没有影响。结论: 脓毒症与楔前叶皮层的表面积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为脓毒症脑功能障碍的预后和诊断提供新的方向。

基于Web of Science 2015~2023年术后谵妄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收藏
崔应辉, 王金伙, 郭建荣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5):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2 )

【摘要】 目的 了解术后谵妄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为该领域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我们对2015年至2023年在网络上发表的与“术后谵妄”相关的文献进行检索,采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检索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来评估该领域研究趋势与热点。结果 2015年至2023年间,术后谵妄领域的研究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在2023年开始出现下降。作者合作关系相对局限,多来自同一研究团队,且来自美国的研究者占据主导地位。机构合作主要集中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等大学附属单位之间,国际合作相对较少。美国和中国是术后谵妄研究的两大中心,但美国的影响力明显较大。关键词共现分析显示,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评估诊断方法以及预防手段等方面。此外,关键词聚类分析和时间轴分析揭示了研究重点和趋势的演变。结论 在文献计量学研究中,术后谵妄的病理生理及其带来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重点。特别是术后谵妄对记忆的影响以及神经炎症在谵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将成为未来关注的热点。为了指导术后谵妄的个体化预防,需要进行更多的大规模研究,并加强机构间的合作力量,以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

高迁移率组蛋白B1在利多卡因减轻脓毒症肾损伤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收藏
李青青, 徐桂萍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5):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目的 探究HMGB1在利多卡因减轻脓毒症肾损伤炎症反应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选择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30只,体质量220~300g,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将大鼠分为3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对照组(C组)、利多卡因组(L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法(CLP)复制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模型。L组在成功复制脓毒症模型后先给予盐酸利多卡因的负荷剂量10mg/kg,然后以10mg·kg-1·h-1的速度持续尾静脉泵注3小时,C组以等容量的生理盐水替代。于术后24h留取腹主动脉血。利用ElISA法测定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 -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浓度以及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C)、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浓度。体外培养HK-2细胞,并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利多卡因组和HMG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抑制剂组。各组细胞培养结束后,采用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凋亡情况;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HMGB1、TNF-α和IL-6、的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TLR4/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动物实验发现,与S组比较,C组大鼠血清Cr、BUN、Cyc-s和NGAL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L组大鼠血清Cr、Cyc-s浓度、BUN浓度以及NGAL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C组血清IL-6、TNF-α和HMGB1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L组血清IL-6、TNF-α和HMGB1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实验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凋亡率,HMGB1、TNF-a和IL-6表达量显著增高(P均<0.01),TLR4/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利多卡因组细胞凋亡率,HMGB1、TNF-a和IL-6表达量显著降低(P均<0.01),TLR4/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HMGB1抑制剂组细胞凋亡率,HMGB1、TNF-a和IL-6表达量显著降低(P均<0.01),TLR4/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均<0.01)。与HMGB1抑制剂组相比,利多卡因组虽然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但TLR4蛋白相对表达量却明显升高(P<0.01)。结论 利多卡因能够减轻脓毒症肾损伤大鼠肾脏损伤,改善肾功能,其机制通过抑制HMGB1的表达,阻断HMGB1/NF-κB通路,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且其抗炎作用与HMGB1抑制剂效果无明显差异。

综述
全身麻醉脑机制的研究进展   收藏
谢安, 翟晓静, 章文欣, 艾琳, 许政, 曹君利, 张红星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5):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1 )

全身麻醉是保障外科手术和侵入性检查顺利进行的关键。尽管全身麻醉药物被广泛使用,但其神经生物学机制仍不清楚。目前,尚没有一种全面的理论可以解释全身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本文回顾了全身麻醉的发展历史,综述了全身麻醉基础研究领域的常用技术和全身麻醉药物作用的潜在神经环路与分子机制,并对全身麻醉脑机制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麻醉手术对嗅觉记忆和认知的影响   收藏
沈诗, 胡有力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5):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记忆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外显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内隐记忆)。全身麻醉使意识消失并产生顺行性遗忘,外显记忆(包括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通常被抑制,但可能还保有内隐记忆。嗅觉系统与记忆认知相关脑区尤其是边缘系统联系紧密,嗅觉障碍是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如阿尔茨海默症的早期症状。本文从嗅觉/记忆的解剖和功能相关性角度出发,综述麻醉手术对嗅觉/记忆认知的影响,以及嗅觉检测用于预测术后认知功能改变和经嗅觉途径治疗来改善围术期记忆认知的可行性。

心率减速力预测心血管风险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麻醉中的应用展望   收藏
林晓杰, 徐琳, 汤文喜, 魏彭辉, 李建军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5):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DC)是心率变异性的一种高级标志物,其反应了副交感神经调节心血管系统的能力,目前已广泛用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生存风险分层。维持全身麻醉过程中的循环稳定是麻醉医生最关注的临床问题之一,尽早识别麻醉后存在血流动力学波动风险的患者有助于提前开展预防,并尽早实施血流动力学干预,从而能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文章介绍了DC的工作原理与监测方法,并对DC在预测心血管事件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有效综述,总结和展望了DC在麻醉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其对全麻诱导后和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的预测价值及临床实用性。

老年患者全麻术后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收藏
樊丽萍, 胡晶辉, 嵇富海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5):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老年患者是术后睡眠障碍(PSD)的高危人群,其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减少、质量降低、易醒早醒及噩梦频发。PSD进一步影响多系统功能障碍,导致不良预后,不利于术后康复。因此,针对老年患者,减少PSD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老年患者睡眠模式及生理易感因素、全麻手术对睡眠的影响、PSD的不良预后及管理,旨在老年患者PSD防治提供思路。

偏头痛无创神经调控治疗的进展   收藏
肖玉安, 王东, 彭志友, 章沿锋, 冯智英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5):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尽管治疗方案多样,比如非甾体抗炎药物、咖啡因复方剂、曲普坦类等多种药物治疗,卵圆孔封堵术等外科手术治疗,针灸及中医药传统医学治疗方案等,但仍有一部分患者疗效欠佳。近年来,无创神经调控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在偏头痛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对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研究测评与诊断方法的范围综述   收藏
施梦梦, 江仁, 孙道凡, 卢波, 孟波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5):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1 )

背景 2018年11月一篇共识类文章在六大期刊同时发表(“2018共识”),该共识不仅提出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NDs)的命名,并基于《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重新规范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诊断标准,相较于此前临床研究广泛使用ISPOCD1标准,有较大区别。目的 探究“2018共识”发布后POCD临床研究使用的测评与诊断方法现状。方法 使用PubMed检索平台,检索2019年1月1日至2024年06月01日发表的POCD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筛选相关文献后对各研究使用的神经心理测评工具、POCD的诊断方法与测评时间进行汇总整理。结果 最终纳入89项研究,分布在25个国家或地区,根据学习和记忆、注意力与执行功能、语言以及视知觉共4个神经认知领域对使用的客观神经心理测评工具进行整理。关于POCD的诊断,仅3项研究使用了“2018共识”标准,10项研究采用了ISPOCD1标准,所有研究都基于可靠变化指数(RCI)对神经心理测测评结果进行分析。术后第7天或出院时与术后3个月是最常用的POCD测评时间点。结论 “2018共识”发布后5年余,采用DSM-V诊断标准的临床研究仍然较少,大部分研究者依旧使用ISPOCD1标准或类似标准,各研究POCD测评时间点存在较大差异,且使用的认知测评工具种类过于繁杂。

α振荡与全身麻醉诱导的意识改变   收藏
唐苏, 张军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5):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1 )

全麻药物诱导的神经动力学与皮层的神经振荡密切相关,麻醉过程中的大脑皮层电活动通过脑电图(EEG)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在麻醉状态下,特征性的神经振荡变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全身麻醉神经机制的切入点。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神经振荡与麻醉深度之间存在时-量关系。甚至已有科学家提出,特定脑电振荡模式可作为麻醉诱导无意识的神经生物学标志。α振荡是 8-12 Hz 的大脑神经群节律性电活动,与高级认知功能相关,而α前化则是某些麻醉药物引起的特征性脑电改变。研究神经振荡与全身麻醉的关系将会加深我们对于麻醉诱导意识改变的机制性理解。本综述围绕α振荡的起源,特征,临床常用全身麻醉药的α振荡特征,以及全身麻醉药的可能神经振荡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综述,为探索意识(无意识)的发生机制提供新的见解。

围术期通气策略对胸科手术术后肺部并发症影响的研究进展   收藏
王晶云, 邓友良, 李洪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5):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2 )

【摘要】 术后肺部并发症是胸科手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围术期通气策略是影响胸科手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对于预防胸科手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围术期最佳通气策略仍有争议。本文就围术期通气策略对胸科手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减少胸科手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临床参考。

吲哚-3-丙酸在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收藏
陈洁, 孙莹杰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5):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2 )

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是麻醉及手术后的常见和多发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其生活质量,同时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经济负担。肠道微生物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通过微生物—肠—脑轴与中枢神经系统建立双向沟通,影响患者的认知及行为能力。吲哚-3-丙酸是肠道微生物菌群经色氨酸的吲哚代谢途径降解产生的小分子代谢产物,因其具有屏障维持、免疫调节、抗炎及抗氧化和神经保护作用等而受到关注。本文就目前有关吲哚-3-丙酸在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中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并总结了可能影响体内吲哚-3-丙酸水平的因素,旨在为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防治提供潜在的新干预策略和靶点。

慢性疼痛与睡眠障碍的双向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收藏
涂洪琴, 郑智滢, 顾小萍, 张伟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5):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慢性疼痛和睡眠障碍是临床普遍发生且常同时共存的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状况,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医疗负担。临床研究提示,慢性疼痛可导致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又会加剧慢性疼痛或诱发新的疼痛,形成恶性循环;其机制涉及神经递质紊乱、免疫失衡、氧化应激和神经环路等。本文综述了慢性疼痛与睡眠障碍的双向作用及机制,以期为防治睡眠障碍-慢性疼痛共病提供新的诊疗策略。

吸入性一氧化氮防治肺移植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应用进展   收藏
唐诗笑, 梁宵, 苗帅, 胡春晓, 黄东晓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5):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肺移植围手术期会发生不可避免的移植物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RI),这严重影响患者的整体预后。如何防治肺移植术后的IRI仍然是世界性难题。目前已经有大量研究发现吸入一氧化氮(inhaled nitric oxide,iNO)可以治疗肺移植术后的低氧血症性呼吸衰竭和肺动脉高压,对防治IRI有巨大潜力。本综述总结iNO防治肺移植术后IRI的作用机制,针对使用iNO最佳时机、浓度、持续时间展开论述,并进一步分析其具体应用条件下的疗效、安全性及产生的毒副作用为临床提供指导。

投稿及审稿办公系统
  •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 如果没有注册,请注册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