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8期  上一期   
本期栏目: 论著  病例析评  综述 
论著
老年患者机器人辅助泌尿外科手术后远期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   收藏
崔银, 张富俊, 陈青, 顾小萍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8):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分析机器人辅助泌尿外科手术老年患者术后六个月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接受机器人辅助泌尿外科手术老年患者252例的临床资料,年龄≥65岁患者的性别、年龄、教育年限、术前合并症、吸烟及饮酒史、手术时间、术中用药情况、术中液体出入量、术中尿量、住院时间、生存率及认知状态、疼痛、焦虑及抑郁水平等。根据患者术后六个月是否发生POCD分为两组:POCD组和非POCD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术后六个月POCD的危险因素。结果 最终共有36例发生术后POCD,发生率为14.29%。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术中低血压是老年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六个月发生POCD的独立危险因素,(OR= 4.714,95%CI 1.614-13.767,P=0.005)。结论 术中低血压的发生与老年机器人辅助泌尿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六个月POCD密切相关。避免术中低血压的发生对于老年患者脆弱脑功能的保护具有深远意义。

成人脊柱侧凸矫形术后手术部位感染预测模型的建立和内部验证   收藏
周俊宇, 高祺, 许光鑫, 王蕊宇, 姚媛媛, 严敏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8):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是成人脊柱侧凸术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本研究拟借助临床预测模型来评估术后SSI发生的可能性,以期早期识别风险较高的患者,从而有助于改进围术期管理策略。 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了2013年4月至2023年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脊柱侧凸矫形术的743名成人患者资料。采用两种方法(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与LASSO回归)筛选预测变量。筛选出的变量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立术后SSI的预测模型,并通过列线图进行可视化。分别绘制ROC曲线、校准曲线及临床决策分析曲线评估临床预测模型的性能。 结果:在研究的743例患者中,共有57例发生了术后SSI。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与LASSO回归分别进行了变量筛选并建立模型,经过对比,选择使用了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的预测变量构建的模型。该预测模型包含的变量为:术前血红蛋白、糖尿病、Cobb角、围术期铁剂治疗。通过Bootstrap的方法,进行了内部验证,模型的AUC值为0.846(95%CI:0.785,0.906),敏感度为0.684,特异度为0.843。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显示预测模型有较好的校准度及临床应用价值。 结论:本研究建立了预测成人脊柱侧凸矫形术后SSI的预测模型,绘制了直观的列线图。该模型包含了4个预测变量,可预测术后SSI发生的概率,对术后SSI的防治可能具有临床价值。

艾司氯胺酮雾化吸入在小儿支气管肺泡灌洗中的应用研究   收藏
徐振华, 杜宪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8):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雾化吸入在全身麻醉下小儿支气管肺泡灌洗中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2023年8月——2024年4月我院拟择期行支气管肺泡灌洗的患儿6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艾司氯胺酮雾化组(K组),生理盐水雾化组(N组)。比较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时和麻醉苏醒后的呛咳评分,基础(T0)、喉罩置入后(T1)、纤支镜过声门(T2)、肺泡灌洗时(T3)和肺泡灌洗后(T4)各时间点的心率(HR)、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T1~4的气道压(Paw),芬太尼用量,苏醒时间,术后恶心呕吐、低氧血症、喉痉挛、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结果 K组患者麻醉诱导时和麻醉苏醒后的呛咳评分均低于N组,K组T1~4的气道压(Paw)、芬太尼用量、苏醒时间均小于N组,两组T0~4的HR、血BP、SpO2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恶心呕吐、低氧血症、喉痉挛、苏醒期躁动发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艾司氯胺酮雾化吸入能有效应用于小儿支气管肺泡灌洗,减轻患儿的呛咳程度和气道刺激,减少芬太尼用量,并缩短苏醒时间。

重症患者术后低活动型谵妄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收藏
杨智清, 黄晗钧, 毛燕飞, 符蝶, 戈晓华, 邱瑾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8):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探究重症患者术后低活动型谵妄(HD)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分析,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便利获取2022年10月—2023年7月及2024年1月—2024年7月入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术后患者720例,以7:3将其分为建模组(504例)与验证组(216例),采用重症监护意识混乱评估法(CAM-ICU)联合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RASS),将建模组分为HD组(117例)与非HD组(387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及入ICU的临床资料,研究术后HD的发生率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究重症患者发生术后HD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评价预测模型对重症患者发生术后HD的预测价值。 结果 重症患者术后HD的发生率为23.2%,在所有类型谵妄中占比最高(51.5%)。对患者进行人口学及临床特征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手术时间、机械通气、白细胞介素(IL)-6、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评分)、肌力、日常生活能力(ADL)及ICU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比值比(OR)1.063,95%置信区间(CI)1.038~1.088]、手术时间[OR 1.255,95%CI 1.090~1.445]、机械通气[OR 1.665,95%CI 1.041~2.662]、IL-6[OR 1001,95%CI 1.000~1.002]、肌力[OR 0.954,95%CI 0.931~0.978]及ADL[OR 0.965,95%CI 0.941~0.989]是重症患者发生术后H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临界值为0.239时,约登指数最大,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2.1%和73.0%,预测重症患者术后H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91。 结论 年龄、糖尿病、手术时间、IL-6、肌力及ADL是术后患者术后HD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建立预测模型可以预测术后HD发生,并为其预防和诊断提供帮助。

睡眠剥夺通过内质网应激介导的MAMs的激活及线粒体钙超载引起心肌损伤   收藏
文昕郁, 纪延炜, 唐赫鹏, 雷少青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8):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探究睡眠剥夺引起心肌损伤的可能机制及内质网应激通过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Mitochondria-associated endoplasmic reticulum membranes,MAMs)导致线粒体钙超载在其中的作用。 方法 取6-8周雄性C57BL/6小鼠27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C组)、睡眠剥夺组(SD组)、睡眠剥夺+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苯基丁酸(4-Phenylbutyric acid,4-PBA)组(SD+4-PBA组)。采用改良多平台水环境法构建小鼠睡眠剥夺模型;SD+4-PBA组小鼠在睡眠剥夺前腹腔注射20mg/kg 4-PBA;NC组及SD组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取小鼠心脏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心肌损伤情况、马森(Masson)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心肌MAMs和内质网的超微结构,钙离子荧光染色检测线粒体钙水平,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肌内质网应激相关的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及MAMs钙转运相关的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选择性通道1(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 1,VDAC1)、葡萄糖调节蛋白75(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5,GRP75)、肌醇1,4,5-三磷酸受体(inositol 1,4,5-trisphosphate receptor,IP3R)的相对表达水平。 结果 与NC组比较:SD组心肌损伤情况、纤维化程度、MAMs及线粒体钙负荷明显加重,CHOP、GRP78、VDAC1、GRP75、IP3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SD组相比:SD+4-PBA组心肌损伤情况、纤维化程度、MAMs及线粒体钙负荷明显减轻,CHOP、GRP78、VDAC1、GRP75、IP3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 睡眠剥夺会引起心肌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并通过MAMs导致线粒体钙超载进而引起心肌损伤。

急诊患儿采用相对宽松禁食禁饮时长的效果   收藏
万绪娟, 周建敏, 杨国芳, 戴进, 钱秋, 吴嘉伟, 谢红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8):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探究急诊患儿采用相对宽松禁食禁饮时长的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23年10月至2024年8月于苏州市吴江区儿童医院急诊手术患儿76例,根据患儿术前禁食禁饮时长不同分为A组(禁食禁饮时长≥8 h,39例)、B组(6 h≤禁食禁饮时长≤8 h,37例)。所有患儿入手术室后使用胃超声评估胃内容物,空胃患儿采用常规麻醉诱导,饱胃患儿采用快速顺序诱导麻醉。比较2组患儿一般资料、饱胃率及反流误吸率、患儿术前焦虑评分及家长满意度评分。结果 2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缩短禁食时长后,B组患儿饱胃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均未发生反流误吸并发症;B组患儿术前焦虑评分低于A组,家长满意度评分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患儿术前使用胃部超声定性定量地对胃内容物进行评估后,实施较为宽松的禁食禁饮方案,不会增加反流误吸并发症,但可显著提高患儿舒适度和家长满意度,有助于患儿围手术期的康复。

病例析评
经鼻蝶入路颅内占位切除术中颈内动脉破裂的麻醉管理   收藏
张潇潇, 吴蓓, 刘海洋, 韩如泉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8):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总结接受经鼻蝶入路颅内占位切除术术中颈内动脉破裂患者的围手术期麻醉管理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0日于北京天坛医院进行经鼻蝶入路颅内占位切除术,术中颈内动脉破裂患者的医疗记录。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围手术期及术后相关信息。 结果 7例患者术中颈内动脉破裂。患者基础血压平均154/86mmHg(最低120/60mmHg,最高200/110mmHg),颈内动脉破裂后血压平均103/58mmHg(最低160/7mmHg,最高50/30mmHg),收缩压变异系数26.2%(17.8%,38.4%)。其中,6例患者康复出院,1例患者自动离院后死亡。 结论 经鼻蝶入路颅内占位切除术中颈内动脉破裂患者重残及死亡风险较高。麻醉医生需要提高警惕,术前进行详细的评估,术中进行全面的监测。在抢救过程中尽早压迫止血,积极补充血容量,维持循环稳定,减少瞬时出血量及维持内环境稳定是麻醉管理的重中之重。

日间胸腔镜肺切除术后围术期脑梗死的诊治1例   收藏
徐咏晴, 左云霞, 梁鹏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8):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围术期脑卒中是术后30天内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本文报道了一例56岁男性患者在我院日间手术中心接受胸腔镜下左肺结节切除手术,术后发生脑梗死的案例。患者合并轻度高脂血症,无其他基础心血管疾病,ASA分级2级,手术顺利。术后15小时,患者突发左上肢无力伴左侧面瘫,急诊通过血管内取栓治疗后,先后转入神经内科和康复科进一步治疗,术后35天出院,左上肢功能明显改善。该案例提示即使在低风险的日间手术患者中,也应对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保持高度警觉,引发我们对建立日间手术患者的术前高危因素,筛查优化-精细管理-强化监测-及时发现-早期治疗的围术期管理体系的思考。

综述
特异性促炎症消退介质在脓毒症致多器官功能障碍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收藏
刘川宁, 史佳, 余剑波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8):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脓毒症是对感染的免疫反应失调而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具有高发病率和病死率等特点。特异性促炎症消退介质(specialized pro-resolving mediators, SPMs)是由必需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衍生的类自体介质,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迁移浸润,调节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从而发挥促炎症消退作用。近年来研究显示SPMs对脓毒症所致心肌、肺脏、肾脏、肝脏和脑等脏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具有潜在临床价值。本文就SPMs在脓毒症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和相关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白蛋白与手术部位感染的研究进展   收藏
徐博文, 孙琛, 王维嘉, 陈唯韫, 裴丽坚, 黄宇光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8):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血清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具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以及结合、转运、调控炎症反应、抗氧化、保护血管等重要生理功能。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 ,HSA)作为一种血制品,是目前临床上补充血清白蛋白的主要手段。本文从血清白蛋白水平及输注人血清白蛋白(围手术期应用)两方面分别阐述其在感染相关并发症、特别是手术部位感染中所起的作用和现存争议,综述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指导人血清白蛋白的围手术期应用。

机器学习在脓毒症管理中应用进展   收藏
李斌, 蒋政宇, 杨金慧, 刘佳昊, 卞金俊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8):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脓毒症是由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其患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是当前全球卫生医疗系统面临的重大挑战。利用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算法分析来自电子病历(electronic health record,EHR)的大规模临床数据集,可辅助临床决策。近年来,ML技术在脓毒症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涵盖了从早期预警、精确诊断、个性化医疗、预后评估到儿童与老年患者的特殊管理等多个关键环节。随着ML模型的持续优化与迭代构建,为脓毒症的临床诊疗路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本综述总结了当前ML在脓毒症管理领域的应用进展,可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在围术期中的应用进展   收藏
徐兵, 刘磊, 赵涛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8):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在舒适化医疗和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推动下,超声引导下的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S-FICB)因操作简便、安全性高且镇痛效果确切,被广泛应用于下肢尤其是髋、膝关节手术的围术期管理,为舒适化医疗和多模式镇痛提供有力支持。本文对髂筋膜间隙的解剖基础、腰丛神经与髂筋膜间隙的关系、S-FICB的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S-FICB与其他阻滞技术的比较和联合进行综述。

气味防治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进展   收藏
曹影, 李娟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8): 0-0.  
摘要( 1 )   HTML( 0 )     PDF( 0 )

恶心呕吐一直是临床上常见却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不仅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还会加大医疗护理难度。其中术后恶心呕吐在临床上最为常见,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芳香疗法作为一种便捷、无创、有效、安全且便宜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已经开始在术后恶心呕吐等多方面中被运用。本文拟综述恶心呕吐与气味相关联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气味治疗恶心呕吐的可行性,为临床防治恶心呕吐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吸入麻醉和静脉麻醉对成人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一项Meta分析   收藏
崔郭宇, 赵志颖, 潘庆澳, 罗艳, 杨谦梓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8): 0-0.  
摘要( 1 )   HTML( 0 )     PDF( 0 )

目的 使用 Meta分析比较全麻手术患者接受吸入麻醉和静脉麻醉后术后谵妄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异。 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OVID MEDLINE、Web of Science四个数据库从建库到2024年3月发表的文章,纳入比较以吸入麻醉作为术中麻醉维持方式和以静脉麻醉作为术中麻醉维持方式的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的随机对照试验。由3位研究人员进行文献的筛选和质量评价,用ReviewManager5.4以及R studio进行Meta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 结果 共纳入16篇文献,9470例患者,其中吸入麻醉组4729例,静脉麻醉组4741例。与静脉麻醉相比,接受吸入麻醉维持的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并没有显著差异(RR 0.99,95%CI 0.85~1.16,P=0.91),吸入麻醉组谵妄发生例数和总人数为363/4729,静脉麻醉组谵妄发生例数和总人数为376/4714。术后1天(RR 1.26, 95%CI 0.75~2.09,P=0.38)吸入麻醉组谵妄发生例数和总人数为133/3344,静脉麻醉组谵妄发生例数和总人数为104/3303、术后3天(RR 0.83,95%CI 0.61~1.13,P=0.23)吸入麻醉组谵妄发生例数和总人数为57/319,静脉麻醉组谵妄发生例数和总人数为79/353,和术后7天(RR 1.01,95%CI 0.75~1.36,P=0.94)吸入麻醉组谵妄发生例数和总人数为193/1262,静脉麻醉组谵妄发生例数和总人数为190/1282,这三个时间点的谵妄发生率在两组间也没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术中采用吸入麻醉维持和静脉麻醉麻醉对术后谵妄发生率没有明显影响。

利多卡因在围术期静脉输注应用的研究进展   收藏
刘利, 郝雅汀, 张玉, 古诗瑶, 雷迁, 曾思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8):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利多卡因是一种酰胺类局部麻醉剂,最初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经静脉注射使用。近期,静脉输注利多卡因(IVL)被提议作为一种有吸引力的辅助镇痛干预措施。利多卡因具有镇痛、抗痛觉过敏、减少围术期并发症和抗炎等特性,因此在围手术期逐渐被广泛应用。IVL可以显著减轻异丙酚引起的注射痛、简化术中麻醉管理、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以及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在推荐剂量下,利多卡因具有较高的治疗指数,且血药浓度通常维持在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的阈值以下,保证了较高的安全性。本文将重点讨论利多卡因在围手术期静脉输注中的推荐剂量、保护机制、个性化用药、安全性以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情况。

Dectin-1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收藏
谈琬玥, 李毅豪, 黄焕森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8):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是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损伤加剧的核心病理过程,涉及神经炎症、氧化应激及细胞死亡等复杂机制。近年来,树突状细胞相关C型凝集素1(Dectin-1)作为模式识别受体,在调控CIRI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系统综述了Dectin-1的结构功能、信号通路及其在CIRI中的多维度作用,并探讨了靶向Dectin-1的干预策略,以期对未来深入研究Dectin-1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精准治疗提供新方向。

剖宫产患者围术期视神经鞘直径变化的研究进展   收藏
蒋子菡, 杨瑞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8):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围术期产妇颅内压的监测对妊娠期高血压及剖宫产术后低颅压头痛等的识别、诊断及诊疗效果的评价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而通过测量视神经鞘直径 (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能够间接反映颅内压的变化。本文主要就视神经鞘直径在产科围术期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评价围术期产妇颅内压变化提供参考。

容积调节阴离子通道介导神经炎症机制研究进展   收藏
李宇岚, 董瑶璇, 李雷, 杨月, 徐加, 于泳浩, 元元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8):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神经炎症是神经系统内发生的炎症反应,可由多种因素引发,并在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和神经系统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对神经炎症机制的深入研究,容积调节阴离子通道(volume-regulated anion channel,VRACs)作为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被认为在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VRACs在神经炎症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其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的功能及其与炎症因子的相互作用。通过分析VRACs的生理特性、调控机制及其在各种神经疾病中的作用,为理解神经炎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近红外光谱局部氧饱和度监测围手术期应用进展   收藏
杨木泽, 李皓, 刘畅, 张凯, 孟冰冰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8):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技术在围手术期已得到广泛应用,由最初心胸大血管手术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CrSO2)监测,扩展应用于非心脏手术中的脑氧监测,随着对NIRS监测认识的逐步深入,将其拓展应用于外周组织氧饱和度(regional oxygen saturation,rSO2)的测定。本文综述了近年来NIRS应用于心胸大血管手术、神经外科手术、特殊体位手术、脑血流动力学监测,肾氧饱和度的监测、外周组织和转移皮瓣组织的氧饱和度监测、麻醉效果监测等领域的进展。本文将着重介绍CrSO2与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之间的相关性、肾氧饱和度与术后肾衰竭之间的相关性,外周组织和转移皮瓣组织微循环功能状态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及组织氧饱和度与麻醉效果之间的关系。

投稿及审稿办公系统
  •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 如果没有注册,请注册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