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2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专家共识  学科建设  论著  病例析评  综述 
专家共识
脑电监测在全身麻醉/镇静患者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   收藏
董海龙, 路志红, 王天龙, 邓小明, 王英伟, 戚思华, 嵇富海, 李洪, 王锷, 陈向东, 阎文军, 曹君利, 严敏, 杨建军, 孙建良, 曾因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2): 0-0.  
摘要( 0 )   HTML( 2 )     PDF( 1 )

脑电监测用于全身麻醉/镇静患者的价值和应用规范是临床关注的重要问题。本共识基于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针对脑电监测对于术中知晓、术后谵妄和认知功能障碍等围手术期并发症的证据进行了分析和共识,对脑电监测在特殊患者群体和特定临床场景的应用给予了推荐意见,并描述了其干扰因素和局限性,对未来的前景做了展望,以期为脑电监测的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学科建设
2020-2022年河南省围术期疼痛管理现状解读及思考:一项多中心横断面调查   收藏
杨倚天, 张伟, 支慧, 苗梦荣, 陶渊, 刘宝伟, 贾佳, 李宁涛, 张加强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 调查河南省围术期疼痛管理现状并总结分析。方法 根据国家卫健委对围术期疼痛管理的实际要求设计调研问卷,其内容主要包括:① 医院基本信息;②术前评估工作;③急性术后疼痛管理;④急性疼痛服务(acute pain service, APS)组织运行;⑤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⑥镇痛信息收集。于2020和2022年分别对河南省围术期疼痛管理情况展开调查。结果 2020年和2022年,分别有46家和93家医院参与调查,其中2020年调查以三甲医院为主。调查结果显示,有91.3%(2020年)和90.3%(2022年)的医院会进行术前访视,有91.3%(2020年)和84.9%(2022年)的医院行术后镇痛随访,但仅有47.8%(2020年)和29%(2022年)的医院有APS小组,有82.6%(2020年)和60.2%(2022年)的医院会将镇痛信息与外科团队沟通反馈。目前,最为常用的术后镇痛方式是病人自控镇痛,占比分别为73.9%(2020年)和94.6%(2022年)。结论 近年来,河南省围术期疼痛管理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存在不足并有待完善,如普及神经阻滞、建立APS小组、PCA智能化、优化镇痛信息管理等。

论著
鉴定心肌缺血再灌注中的关键miRNA并构建miRNA-TF基因网络   收藏
亚力·亚森, 胡振飞, 朱阔, 程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 背景 心肌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MIR)不仅可能加重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如导致心力衰竭,加重原有的心血管疾病,还可能导致远处器官功能障碍,大大增加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研究MIR的分子调控网络对于更好地了解 MIR的基本过程以应用于治疗至关重要。方法 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下载了MIR小鼠和假手术组样本GSE148864数据集。用limma R软件包识别MIR和假手术组样本之间的差异表达的miRNAs(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iRNAs DEmiRNAs)。利用DIANA-miRPath工具分析DEmiRNAs的生物学功能。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on Curves,ROC)评估DEmiRNA的诊断价值,并将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Curves,AUC)大于0.85的DEmiRNA鉴定为MIR中的关键miRNA。应用miRWalk软件预测关键miRNAs调控的MRNA。使用clusterProfiler R软件包分析预测mRNA的生物学功能。TRRUST 数据库用于从预测的mRNA中提取转录因子 (transcription factors,TFs),并确定相应的靶基因。STING数据库用于预测mRNA的相互作用。通过提取miRNA-mRNA、mRNA-mRNA、miRNA-miRNA、miRNA-TF和TF-mRNA关系对,构建miRNA-TF基因调控网络。此外,还利用FANMOD软件检测了其中的四节点调控基序,以进一步确定MIR中最重要的调控基序。结果 在GSE148864数据集中,损伤样本和假手术组样本之间共发现了12个DEmiRNA,其中大部分涉及线粒体功能、脂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相关的KEGG通路、mmu-miR-1843a-5p、mmu-miR-5621-3p、mmu-miR-5113、mmu-miR-8116、mmu-miR-144-5p、mmu-miR-3962、mmu-miR-103-3p、mmu-miR-505-5p和mmu-miR-299b-3p被确定为MIR损伤的关键miRNA,其AUC大于0.85。基于miRWalk、STRING和TRRUST数据库,构建了一个由1,466个节点和2,121临界点组成的miRNA-TF-基因网络,并通过Cytoscape软件将其可视化。此外,利用 FANMOD 工具,确定了7个三节点和15个四节点调控基团,并选择Z评分最高的ID:2182作为MIR损伤中最重要的基团。结论 我们的研究确定了9种参与MIR损伤的关键miRNA,并建立了miRNA、TFs和基因之间的调控网络。这些发现可能为今后研究MIR损伤奠定分子基础。

针刺百会、内关配伍足三里对全麻下行下肢全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收藏
戴冰舲, 刘鹤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目的:探讨针刺百会、内关配伍足三里对全麻下行下肢全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市中医医院择期行下肢全关节置换术13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生成随机序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C组)与试验组(T组):麻醉诱导前30 min,T组患者针刺百会、内关和足三里三穴;C组患者在三处穴位附近0.5 cm处做无效针刺。术后第1、3、5日每日两次以及术后第7日进行意识模糊评分(the 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CAM)与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RASS),监测两组术前1d、术后第3d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尿量、术中是否发生循环波动、患者术后拔管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患者术前和术后疼痛情况、术后并发症(脑梗死、肺栓塞)发生率。结果:T组的POD发生率为4.6%,明显低于C组的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组第1、3、5、7天各时间点的CAM评分(17.05±2.57,15.86±2.15,14.82±2.06,14.58±1.90,13.62±1.81,13.55±1.74,12.55±1.74)分与C组(18.75±3.35,18.14±3.14,16.82±2.81,16.43±2.39,15.31±2.24,14.91±2.06,13.94±2.02)分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两组患者谵妄分型分布大致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组术后第3天MMSE评分为23.22±1.71分,高于C组的21.54±1.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T组拔管时间为14.62±2.95分钟,明显短于C组的20.26±3.76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应用针刺百会、内关配伍足三里的方式,可降低全麻下行下肢大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POD的发生率。

CCL2中和性抗体减轻皮肤/肌肉切口牵拉介导的大鼠慢性术后疼痛机制研究   收藏
吴昊澎, 曹明, 陆建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 目的 探究CCL2中和性抗体对皮肤/肌肉切口牵拉(SMIR)大鼠疼痛及行为的研究,并研究其主要调控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MIR模型组、SMIR + IgG组和SMIR + CCL2中和性抗体组,每组36只。分别观察各组大鼠患足和对侧足疼痛行为学。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背根神经节中CCL2/CCR2/NR2B和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大鼠在SMIR术后出现痛行为学变化,表现为MWT持续降低。而CCL2中和性抗体可升高SMIR模型大鼠患足MWT,降低降低双足抬腿/舔足次数。另外,CCL2中和性抗体可降低SMIR大鼠血清中IL-1β、IL-6和TNF-α水平。CCL2中和性抗体也可下调SMIR大鼠DRG中CCL2、CCR2和NR2B蛋白,并抑制PI3K和AKT磷酸化。结论 CCL2中和性抗体可减弱术后持续性疼痛和炎症,其机制可能与下调了CCL2/CCR2/NR2B和PI3K/AKT通路有关。

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竖脊肌平面阻滞对日间模式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后镇痛和康复的影响   收藏
黄陈彬, 张云星, 张建文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目的 评价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日间模式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后镇痛和康复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肾上腺切除的日间手术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 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罗哌卡因组(R组)和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组(RD组)。2组患者均在术毕拔管前行超声引导下单侧单次ESPB,R组注入0.5%罗哌卡因30 ml,RD组注入0.5%罗哌卡因30 ml配伍1 μg·kg-1右美托咪定。记录2组患者术后48 h镇痛泵内舒芬太尼消耗量,术后1、6、12、24、48 h 静息和咳嗽状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首次补救镇痛时间和氟比洛芬酯补救剂量,术前24 h、术后24 h和48 h恢复质量15项量表评分(QoR-15),术后12、24、48 h胃肠功能I-FEED评分,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及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RD组术后舒芬太尼消耗量和氟比洛芬酯补救剂量均低于R组( P<0.05),术后首次补救镇痛时间较R组显著延长(P<0.001)。RD组术后6、12、24、48 h 静息 VAS疼痛评分及术后6、12、24 h 咳嗽状态VAS疼痛评分均低于R组(P<0.05)。RD组术后24、48 h QoR-15量表评分均高于R组(P<0.05)。RD组术后12、24、48 h I-FEED 评分均低于R组(P<0.05)。RD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均早于R组(P<0.05)。结论 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ESPB应用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的日间手术患者可减少术后舒芬太尼消耗量,延长术后首次补救镇痛时间,降低术后疼痛评分,改善术后胃肠功能和恢复质量,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研究热点与演进脉络的可视化分析   收藏
汪一, 王珠珠, 宋永霞, 洪静芳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目的 探讨国内外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的研究现状与演化脉络,为深入开展EA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Pubmed及Scopus数据集自建库至2024年3月发表的EA有关研究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6.2.R3绘制关键词的相关图谱并分析该领域发文趋势及主要作者。结果 分别纳入中英文文献752篇、755篇。经分析可知,金约西、李军、柴小青与闵苏并列位居中文数据库发文之首,Zhang Ye为英文数据库中发文量第一的学者;EA领域中英文数据库最高频关键词分别为“右美托咪定”、“emergence agitation”;出现最早且持续时间最长的突现词分别为“麻醉”、“preschool child”;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分别为“地佐辛”、“emergence delirium”。结论 国内外EA领域整体研究态势趋于一致,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EA的重点关注人群、影响因素以及预防干预管理等方面。未来建议研究者持续拓展深化EA领域的关键问题,优化特殊人群陪护政策,在全面探究围术期EA危险因素的基础上,系统构建集束化EA预防与干预方案,以期形成科学可行的EA防治体系,进一步推动EA领域研究与实践的融合与发展。

病例析评
一例难治性心脏起搏器感染老年患者行清创术的麻醉管理   收藏
王震, 朱蓓蓓, 王小雨, 王喆妍, 马正良, 顾小萍, 孙玉娥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近年来,心血管植入式电子设备的飞速发展为合并复杂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带来了巨大福音,但同时也为临床麻醉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该病例为75岁老年患者合并心脏起搏器感染伴严重左心功能不全,EF29%,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起搏器感染清创术及临时起搏器植入术”。经过术前充分评估,术中精细化监测和管理,顺利完成了手术,保障了患者围术期安全。

全麻下左耳乳突根治术中恶性高热救治成功1例   收藏
周流芳, 颜壹敏, 唐林, 谭米多, 陈祥, 罗柳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 恶性高热(Malignant Hyperthermia ,MH)是临床罕见常染色体显性基因遗传的药物性骨骼肌疾病,其为危及生命的一类临床综合征,多为接触强效吸入麻醉药或者琥珀胆碱等去极化肌松药发生。是麻醉医生所忌惮但必须掌握紧急救治措施的危机事件。此例静脉联合吸入麻醉行乳突根治术中突发体温骤升伴呼吸末二氧化碳(EtCO2)、心率加快时,麻醉医师的高度警觉、准确的临床诊断及积极处理,有效的控制了体温继续上升,经过积极的降温处理,患者最终体温等各项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并康复出院,后期的基因检测证实当时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这也提醒每一位麻醉医师必须掌握罕见病的紧急处置流程与措施,为患者的安全保驾护航。

遗传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患者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麻醉管理1例及文献综述   收藏
范菁一, 耿志宇, 王东信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摘要】 遗传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凝血障碍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粘膜出血和创伤后出血,凝血功能检查提示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延长,凝血因子V活性明显降低。此类疾病患者手术出血风险极高,麻醉管理具有特殊性。本文报道1例39岁合并遗传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的女性患者,凝血因子V活性为1.8%,因异常子宫出血行全麻腹腔镜子宫和双侧输卵管切除术的麻醉管理,并对该疾病围术期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综述
睡眠障碍与阿尔兹海默症发生与进展的关系   收藏
宋际伟, 姚俊岩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是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降低,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大量临床和基础研究表明,睡眠障碍会导致认知功能下降,是诱发AD的危险因素。本文就睡眠障碍加重AD的Aβ沉积、tau蛋白聚集的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星状神经节阻滞优化在改善术后睡眠障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收藏
王映龙, 周玲, 徐瑞, 杨娜, 况蕊幸, 彭丽桦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随着超声引导技术的发展,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精准性大大提高,使其在疼痛、麻醉治疗学、睡眠医学等方面的使用越来越多,成为临床治疗疼痛性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疾病,失眠等常用的方法,既往研究发现星状神经节阻滞可以降低交感兴奋性,缓解睡眠障碍,改善脑血流,调节内分泌紊乱和自主神经紊乱,治疗失眠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抑制炎症反应等,因此其应用受到广泛的关注;术后睡眠障碍已经成为术后严重并发症中发生率最高的,星状神经节阻滞已被证明可以改善术后睡眠障碍;但是单纯使用星状神经节阻滞,仍然需要优化。目前暂未发现对星状神经节阻滞优化在术后睡眠障碍应用研究进展的综述;本综述将对星状神经节阻滞在引导技术,穿刺部位,穿刺时点,使用药物,以及与其他方式联合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为研究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优化,以及其对术后睡眠障碍的治疗提供参考。

围手术期连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进展   收藏
吴琦玥, 段怡, 高志峰, 张欢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围手术期血糖管理对于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围手术期血糖监测方法比较,连续血糖监测能够连续获得患者血糖信息,更加全面了解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波动情况,及时发现高或低血糖以及血糖变异性升高等情况。本文对围手术期血糖紊乱相关不良事件以及连续血糖监测系统的临床应用情况和评价标准进行综述,为探索术中连续血糖监测系统在围手术期血糖管理中的临床价值、改善患者手术预后提供参考。

诊疗性操作镇静与麻醉期间呼吸功能监测的应用进展   收藏
黄亚茹, 秦菲菲, 廉仲明, 葛志伟, 杨建军, 田丹丹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由于诊疗性操作的镇静与麻醉需求日益增加,麻醉环境特殊,患者情况复杂,呼吸抑制易发生,所以相关不良事件尤其是呼吸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较高,因此必须进行完善的呼吸功能监测以保障诊疗过程的平稳安全。本文从气体内成分变化、气道声音变化、胸廓容积变化及联合监测四个部分对诊疗性操作的镇静与麻醉期间呼吸功能传统监测予以总结,并对目前新型监测方法进展予以综述,旨在探求全面准确,及时便携的监测方法。

线粒体动力学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收藏
胡永洪, 王嫣, 王海英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线粒体动力学指线粒体持续分裂与融合过程,对维持线粒体的功能、形态、数量、分布十分重要。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心肌缺血发作后,当血液再次灌流到心肌组织时引起心肌损伤的一种病理过程,其转归受到线粒体动力学的调控。文章拟综述线粒体动力学相关蛋白:动力相关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 Drp1)和线粒体融合蛋白1/2(Mitofusins 1/2,Mfn1/2)以及内膜上的视神经萎缩蛋白1(optic atrophy 1,Opa1)通过介导氧化应激、线粒体能量代谢、钙超载、炎症反应、线粒体生物发生、线粒体自噬及细胞凋亡等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并探讨通过干预调控线粒体动力学相关蛋白,维持线粒体结构功能,从而预防和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对细胞的损伤,以期为后续心肌梗死等缺血性疾病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视角。

围手术期针刺防治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收藏
范雨, 单靖华, 秦大龙, 徐晓敏, 谢克亮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随着加速外科康复理念的普及,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针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现围手术期针刺在防治术后并发症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优势,本文总结近年来相关临床研究,对围手术期针刺安全性、作用效果及其潜在机制进行综述,为围手术期针刺的临床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巨噬细胞极化中糖代谢重编程的研究进展   收藏
刘利, 张玉, 王睿轩, 古诗瑶, 曾思, 雷迁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2):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代谢调控贯穿着整个生命反应的始终。在细胞能量代谢环节中,糖代谢处于中心地位。糖代谢重编程可以发生在多种细胞类型中,在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中尤为重要,而巨噬细胞在免疫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不同的微环境刺激下,巨噬细胞极化为两个亚群:M1 型巨噬细胞和M2 型巨噬细胞。M1型巨噬细胞依赖于细胞质糖酵解,而M2型巨噬细胞则利用线粒体代谢来维持细胞功能,在先天免疫应答中发挥特定作用。本文综述了不同巨噬细胞表型的糖代谢重编程中的过程及机制,并总结了糖代谢重编程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在疾病中的应用,旨在为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思路。

投稿及审稿办公系统
  •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 如果没有注册,请注册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