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6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述评  学科建设  论著  病例析评  综述 
述评
麻醉学专业相关用词(语)的规范化   收藏
李文志, 马璨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6): 0-0.  
摘要( 0 )   HTML( 1 )     PDF( 3 )

医学专业术语与其他领域相比有其特殊性,除了传统中医药的特定用语外,临床医学的专业名词多源于国外,由于缺乏权威的中文统一译名机构,某种药物或其他名词的的中文表达存在多种写法。麻醉学专业也不例外,涉及麻醉相关的用药名称、专业术语(解剖名称、技术名称等)以及计量单位等均需要统一和规范。目前在编写教材或某些专著时,出版社通常会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要求使用规范的专业术语,但是在其他方面,如专家共识、指南、质控标准以及团标等的制定时,尤其是麻醉学相关学术期刊的论文发表时,并未严格遵循规范化用语。专业术语的应用不仅反映了专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更是其专业素养和专业层次的体现。本文旨在提醒相关的组织、机构或管理人员,重视和强化本专业全方位的规范化用语,以提升麻醉学人的整体水平,并塑造严谨的对外学术形象。

学科建设
麻醉科护士角色认知现状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收藏
杨怡, 高锐, 王培双, 庄欣妍, 涂淑敏, 胡惠惠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6):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2 )

目的 了解麻醉科护士角色认知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4年2月—6月选取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河南省等8个省市三级医院的246名麻醉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角色认知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麻醉科护士角色认知得分为(51.53±15.75)分,条目均分为(2.45±0.75)分,处于中等略低水平。单因素分析显示:麻醉科护士角色认知得分在年龄、婚姻状况、用工类别、职称、麻醉护理工作年限、是否为麻醉专科护士、每周麻醉护理培训频次、成立麻醉护理单元的时间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角色认知及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0.01);分层回归分析显示:麻醉护理工作年限、每周麻醉护理培训频次、成立麻醉护理单元的时间、一般自我效能感是麻醉科护士角色认知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一般自我效能可独立解释角色认知10.7%的变异。结论 麻醉科护士角色认知处于中等略低水平,一般自我效能感越强,角色认知水平越高;护理管理者应重视麻醉护理业务培训,协助麻醉科护士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获取成功经验,以增强其一般自我效能感,促进角色认知。

论著
坏死性磺酰胺通过抑制RIPK3-MLKL通路减轻脓毒症相关肺损伤   收藏
邹沅芫, 游兴姬, 吴镜湘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6):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1 )

目的 评价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 mixed-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RIPK3-MLKL)通路激活介导的坏死性凋亡在小鼠脓毒症相关性肺损伤中的作用,坏死性磺酰胺治疗是否通过抑制MLKL激活缓解肺损伤。 方法 本研究采用两阶段实验设计,第一阶段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 CLP)复制小鼠脓毒症模型并观察不同时间点的肺损伤程度及坏死性凋亡信号通路激活情况。即采用单臂实验设计,取24只6-8周雄性C57BL/6J小鼠行CLP,分别于术后0h、6h、12h和24h对小鼠进行取样,每个时间点n=6,观察小鼠肺部组织病理学、肺水肿情况、动脉血气分析及坏死性凋亡相关蛋白(RIPK3,MLKL)表达情况,通过第一阶段实验明确RIPK3-MLKL通路激活导致的坏死性凋亡是否参与了脓毒症肺损伤。第二阶段实验,验证MLKL的特异性抑制剂坏死性磺胺(Necrosulfonamide, NSA)是否可阻断脓毒症小鼠坏死性凋亡,逆转肺损伤。采用随机对照干预性实验研究设计,即另选24只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n=6)、NSA+假手术组(NSA组,n=6)、CLP手术组(CLP组,n=6)和NSA+CLP手术组(NSA+CLP组,n=6)。在造模后24h观察肺部组织病理学、肺水肿情况、动脉血气分析及坏死性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第一阶段实验发现CLP术后脓毒症相关性肺损伤程度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加重,CLP后24h肺湿/干重比(wet to dry ratio, W/D)上升(6.05±0.70 vs 4.33±0.22, P0.01),动脉血氧分压降低(72.05±2.47 vs 88.65±2.31, P0.01),二氧化碳分压升高(50.02±2.70 vs 40.53±2.59, P0.01)。坏死性凋亡相关蛋白p-RIPK3及p-MLKL表达明显升高(P0.01)。第二阶段实验中应用NSA后,与CLP组相比,NSA+CLP组W/D值下降(4.73±0.24 vs 6.07±1.10, P0.01),肺水肿程度减轻,p-RIPK3及p-MLKL表达明显下调(P0.01),动脉血气氧分压升高(79.83±2.59 vs 71.93±3.50, P0.01),但二氧化碳分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70±2.67 vs 41.80±2.49, P=0.18)。 结论 RIPK3-MLKL通路激活引起的坏死性凋亡参与了小鼠脓毒症相关肺损伤的过程,NSA通过抑制MLKL激活,抑制坏死性凋亡,缓解小鼠脓毒症相关性肺损伤。

小剂量地佐辛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全麻气管拔管应激反应的影响   收藏
马瑞, 张建, 徐子锋, 柴静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6): 0-0.  
摘要( 0 )   HTML( 1 )     PDF( 3 )

目的 探讨小剂量地佐辛对全麻气管插管腹腔镜手术术后苏醒期气管拔管应激反应的影响,探讨其在麻醉拔管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选择择期需要全身麻醉,ASAⅠ ~ Ⅱ级的妇科手术行气管插管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和地佐辛组(D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麻醉诱导及维持用药方案相同。以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及丙泊酚、罗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麻醉维持以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复合七氟醚吸入,间断按需给予罗库溴铵维持,关腹前分别静脉给予单次剂量的地佐辛0.05mg /kg 或等容积的生理盐水。术毕达到拔管指征时,拔除气管导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气管拔管呛咳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拔管前后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 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镇静评分及并发症。结果 呛咳严重程度及发生率 D 组明显减少(23%vs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值在拔管时组间,组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HR值在拔管时及拔管后 1min 在C组较D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R组内比较均较停药时明显升高(P0.05)。拔管时间及术后镇静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手术结束前静脉注射小剂量地佐辛0.05 mg/kg,能有效减轻妇科腹腔镜全身麻醉气管拔管期的气道反应,对术后呼吸运动无影响,可提高术后拔管舒适程度,降低应激反应,且不影响患者苏醒。

氢分子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应及机制   收藏
翟佳媛, 杨万超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6):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1 )

氢分子作为一种新兴的医学治疗气体在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高血压等众多心脑血管疾病中都展现出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氢分子可通过抗氧化应激、抗炎、抗凋亡、以及调节代谢等多种作用机制干预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进程。本文对氢分子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及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产前焦虑对择期剖宫产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   收藏
郭珊珊, 党静静, 盛婧祎, 王蕊, 王志萍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6):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3 )

目的 探讨产前焦虑对择期剖宫产产妇产后3个月时产后抑郁(postpartumdepression, PPD)发生的影响。方法 本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145例拟行择期剖宫产的产妇。术前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中的状态子量表(State subscale in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S)检测母亲产前焦虑情况,分数40分纳入为产前焦虑组,≤40分纳入非产前焦虑组。收集产妇的人口统计学数据、产科特征、心理学特征、血浆及脑脊液中生化指标、术中及产后指标等。产后3个月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partum Depression Scale,EPDS) 和患者健康问卷-9(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评估抑郁情况。结果 在择期剖宫产产妇中,与非产前焦虑组相比,产前焦虑组产后3个月PPD的发生率显著升高(65.2%VS15.2%,P0.001),产前焦虑对产后三个月抑郁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为4.304(95%CI:2.580~7.180)。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两组间的混杂因素后,发现产前焦虑仍然与PPD存在显著相关性,是产后抑郁的强预测因素(调整OR=7.618,95%CI:1.880~30.865,P=0.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较高的STAI-S评分(调整OR值:1.221,95%CI:1.095~1.362)、较高的EPDS评分(调整OR值:1.362,95%CI:1.144~1.622)、较长的孕周(调整OR值:2.661,95%CI:1.336~5.302)是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而高水平的脑脊液缩宫素水平(调整OR:0.851,95%CI:0.716~0.950)、新生儿正常出生体重(调整OR:0.017,95%CI:0.001~0.344)、高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得分(调整OR:0.882,95%CI:0.794~0.980)是产后抑郁的保护因素。结论 产前焦虑预示着择期剖宫产产妇产后3个月PPD的发生,同时,产前高水平的焦虑、抑郁及较长的孕周是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而脑脊液中高缩宫素水平、高社会支持度及新生儿正常出生体重是产后抑郁的保护因素。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对行蛛网膜下腔阻滞肛肠疾病手术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   收藏
龚海鹏, 张红星, 丁雪, 邹丽峰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6):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2 )

摘 要: 目的: 探讨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对行蛛网膜下腔阻滞肛肠疾病手术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医院于2022年4月至2024年3月期间收治的138例拟行蛛网膜下腔阻滞肛肠疾病手术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69例)和对照组(69例)。对照组给予假刺激,观察组给予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对比两组患者的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等待时间、首次排尿量、小腹胀满感评分、尿潴留发生率、因尿潴留导尿率、排尿通畅评分、麻醉平面消退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胃肠功能( I-FEED评分)、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等待时间、小腹胀满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首次排尿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尿潴留发生率、因尿潴留导尿率、排尿通畅评分、麻醉平面消退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后1h VAS评分、术后12h VAS评分、术后24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后24h I-FEED评分、术后48h I-FEE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术后24h QoR-15评分、术后48h QoR-15评分均高于对照(P0.05)。

老年糖尿病患者股骨骨折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分析及其预测模型的构建   收藏
方亮, 张皓琳, 吴卓熙, 李洪, 白福海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6):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1 )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股骨骨折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风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的构建。 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57例诊断糖尿病并接受股骨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发生PPCs分为PPCs组(115例)和Non-PPCs组(942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PCs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列线图法对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建模。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等评估模型,最后以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 结果: PPCs的发生率10.8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低蛋白血症(ALB<35g/L)、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麻醉方式、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股骨骨折术后PPCs的风险因素,其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分别为2.34(1.43~5.65)、19.93(4.89~81.09)、3.25(1.68~7.35)、13.49(5.35~34.05)、3.31(1.53~7.19)、2.15(1.17~3.93)、3.82(1.56~9.32)、5.23(1.37~19.96)、2.11(1.12~3.96),P值<0.05。以上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其预测PPCs发生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1(95%CI,0.88~0.94),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3.7%和81.2%;校准曲线为斜率接近1的直线;Hosmer-Lemeshow检验χ2=1.78,P=0.314;DAC显示当潜在风险阈值取4.2%时可获得较好的净收益。内部验证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结论 年龄、低蛋白血症、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麻醉方式、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股骨骨折PPCs的风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预测能力及临床实用度。 【关键词】糖尿病;股骨骨折;术后肺部并发症;老年;风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

病例析评
米库氯铵导致的长时间神经肌肉阻滞2例病例分析   收藏
李正钢, 薛玉红, 吴秀英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6):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3 )

自1992年米库氯铵被批准上市以来,关于米库氯铵导致血浆胆碱酯酶缺乏患者长时间神经肌肉阻滞的病例就陆续的报道出来。早在1991年就有研究证实了有假性胆碱酯酶缺陷的患者使用米库氯铵会使神经肌肉阻滞时间延长,但最早的非预期的长时间神经肌肉阻滞的病例可以追溯到1993年。根据高加索人中假性胆碱酯酶基因的非典型型基因突变(A突变)纯合子的发病率(1/3000-1/2500)推测真实发生的病例要远多于报道出来的病例,而东方人中极少发生胆碱酯酶基因纯合子突变,目前中国国内的相关研究和报道也很少,所以更多的病例报道和研究是必要的,这有助于提升麻醉医生对胆碱酯酶缺乏患者的认识和重视,避免发生严重的后果。

难治性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行逆向Potts术的麻醉管理   收藏
孙莉萍, 马宁, 孙彦隽, 白洁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6):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1 )

对于药物难治性的肺动脉高压患儿,逆向Potts术可缓解其超体循环的肺动脉高压、改善右心功能、从而提高此类患儿的生存率。逆向Potts术是除肺移植以外治疗难治性肺动脉高压的一种姑息性手术。此类手术的麻醉管理极具挑战,术中可能会面临肺动脉高压危象、心脏骤停及死亡的风险。本文我们介绍了13例因难治性重度肺动脉高压而接受逆向Potts术的患儿的麻醉管理经验。

综述
11β-HSD1调节海马糖皮质激素水平对认知的影响   收藏
汤子力, 孙建良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6):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GC)是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cortex, HPA)轴调控释放的类固醇激素,1 型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1, 11β-HSD1)作为体内GC的上游调节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致病过程中扮演着调控神经细胞内GC水平的重要作用。当HPA轴因机体应激或因某些病理条件导致能紊乱时,肾上腺皮质释放大量GC,无活性的皮质酮在细胞内被11β-HSD1可逆转化为皮质醇,并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R)结合发挥功能。GC水平异常升高并过度激活GR损伤海马神经元和神经突触的可塑性,进而造成认知障碍。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从基因表达、空间分布等多方面阐述GC的上游调节因子11β-HSD 1对大脑中GC的调控作用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以期为脑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早期干预提供新的思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收藏
贾雪菲, 刘清海, 王天龙, 安奕, 李丽霞, 李中嘉, 王沛, 梁传玉, 宋宏怡, 罗荟方, 崔珂, 赵磊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6):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案和金标准。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CHS)是CEA术后罕见却严重的并发症,如未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可发生脑出血甚至死亡。文章主要阐述了CHS的危险因素,影像学检查与评估,以及预防和治疗手段,以期为CHS的早期识别和防治提供新的方案。

僵人综合征的麻醉管理   收藏
段庆芳, 金笛, 尹橙, 田甜, 苗芳芳, 王天龙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6):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僵人综合征是神经内科的罕见疾病,临床麻醉经验较少。没有确定的文献报道具体可以安全应用于僵人综合征的麻醉药物。既往麻醉经验提示肌松药和吸入麻醉药可能造成僵人综合征患者术后肌力恢复障碍,可能与僵人综合征治疗药物巴氯芬有关。本文综述了僵人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主要的病理机制和既往的麻醉经验。

围手术期个体化血压管理的研究进展   收藏
田志刚, 刘钊侠, 谢克亮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6):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强调传统一刀切策略未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差异,而个体化血压管理通过精细调控患者血压,降低术后并发症。文章回顾近年来围手术期个体化血压管理相关的文献研究,从而为围手术期个体化血压管理提供参考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个体化血压管理依据患者基线血压、病理生理变化、手术类型及风险等因素设定血压目标,旨在维持器官有效灌注。个体化血压管理的实施包括常规泵注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血压波形特征以预测低血压,以及闭环系统自动化调节药物和液体输注,以精确控制血流动力学目标。未来,随着AI、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个体化血压管理将更依赖精准预测模型和自动化控制,以提升治疗效率和安全性。

术后睡眠障碍:评估、危险因素和防治   收藏
旷雪怡, 史宏伟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6):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术后睡眠障碍(postoperative sleep disturbances, PSD)的发生率近年来逐渐增高。PSD属于短期失眠症,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PSD与术后疼痛敏化、心脑血管不良事件、代谢紊乱、免疫功能抑制、认知功能障碍等术后并发症有关,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和生活质量。随着“加速外科康复”理论的提出,术后睡眠障碍的问题值得进一步重视。故本文总结了PSD的危险因素、评估方法以防治措施,为减少PSD的发生和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指导。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术在围手术期应用研究进展   收藏
熊兴宇, 刘鹤, 赵雯昕, 谭雯, 孙正秀, 汪媛媛, 林永傲, 曹君利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6):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3 )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taVNS)是一种新型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其通过微弱电流作用于迷走神经耳支,将信号反馈至迷走神经核群及其投射核团和大脑皮层,从而调节相应脑区的功能状态。taVNS相比于传统迷走神经刺激术,具备无创、安全、便携等优点,在癫痫、抑郁、卒中等的治疗中已有应用,但其在围手术期应用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从迷走神经系统概述、taVNS的治疗机制及其围手术期应用现状及前景等方面阐述其在围手术期医学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taVNS的围手术期应用提供参考。

联合多种神经阻滞技术在乳腺癌手术中的应用   收藏
谢海龙, 伍国芳, 黄大元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6):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2 )

应用于乳腺癌手术中的神经阻滞技术众多,联合应用多种神经阻滞技术能获得较单一阻滞技术更满意的镇痛及麻醉的效果,不同的神经阻滞联合应用能形成不同的阻滞方案。本文介绍了乳腺癌手术相关神经解剖基础以及常用的单一神经阻滞方式;基于乳腺癌术区神经分布特点,重点归纳了目前在乳腺癌手术当中应用的多种神经阻滞联合应用方案,为其在临床应用及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氯胺酮及S-氯胺酮对术后睡眠影响的研究进展   收藏
李馨瑜, 邱迪, 王星明, 张广芬, 杨建军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6):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术后睡眠障碍(postoperative sleep disturbance, PSD)是指患者在手术麻醉后出现的睡眠结构紊乱和主观睡眠质量恶化。PSD是围术期脑功能障碍的表现之一,可增加术后疼痛敏感性、心脑血管意外及谵妄等,且易发展为慢性睡眠障碍,是围术期亟待解决的问题。氯胺酮是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可有效缓解围术期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改善围术期抑郁情绪等。近年来研究发现氯胺酮及其异构体S-氯胺酮可有效预防和改善PSD。本文旨在综述氯胺酮及S-氯胺酮对术后睡眠影响的研究进展,为PSD防治提供参考。

5-羟色胺能系统调控全身麻醉后觉醒机制的研究进展   收藏
刘璐, 张洪海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5,46 (6): 0-0.  
摘要( 0 )   HTML( 0 )     PDF( 0 )

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参与调节睡眠觉醒在内的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由于自然睡眠-觉醒转换与麻醉诱导无意识状态-麻醉后觉醒状态转换之间存在相似性,近期研究日益聚焦于阐明5-HT能系统与全身麻醉机制之间的关联。本文重点综述了5-HT能神经系统与其他神经系统交互作用调控全身麻醉后觉醒的机制,以及不同5-HT受体亚型介导的差异化调控效应。此外,结合最新研究成果,本文对调控5-HT能系统促进全身麻醉后觉醒的临床转化潜力进行了展望,旨在为麻醉后觉醒机制的实验研究及围术期管理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投稿及审稿办公系统
  •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 如果没有注册,请注册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