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年, 第10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栏目: 论著  病例析评  综述 
论著
罗哌卡因通过PI3K/Akt/mTOR通路对先兆子痫大鼠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收藏
周晓林, 郭宗锋, 单玉兰, 徐小青, 焦黛妍, 孙冬梅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0): 0-0.  
摘要( 1 )   HTML( 22 )     PDF( 55 )

探讨罗哌卡因对先兆子痫大鼠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通路的影响。 方法 将84只孕12 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罗哌卡因低剂量组(鞘内注射40 μl 0.25%罗哌卡因)、罗哌卡因高剂量组(鞘内注射40 μl 0.75%罗哌卡因)、硫酸镁组(灌胃30 mg/kg硫酸镁)、PI3K抑制剂(BKM120)组(灌胃40 mg/kg BKM120)、罗哌卡因高剂量+BKM120组(鞘内注射40 μl 0.75%罗哌卡因且灌胃40 mg/kg BKM120),每组12只。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大鼠在孕13~19 d每天腹腔注射1次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以构建先兆子痫大鼠模型,各组大鼠孕13~19 d每天1次分别通过鞘内及胃内给予药物处理。检测各组大鼠舒张压、收缩压、24 h尿蛋白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胎盘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大鼠胎盘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胎盘组织中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胎盘组织滋养层细胞排列紊乱,且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舒张压、收缩压、24 h尿蛋白含量、IL‑6水平、IL‑1β水平、TNF‑α水平、MDA含量较高(均P<0.05),SOD、GSH‑px活性及p‑PI3K、p‑Akt、p‑mTOR水平较低(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罗哌卡因低剂量组、罗哌卡因高剂量组、硫酸镁组大鼠胎盘组织滋养层细胞排列紊乱程度较低,炎症细胞浸润较少,舒张压、收缩压、24 h尿蛋白含量、IL‑6水平、IL‑1β水平、TNF‑α水平、MDA含量较低(均P<0.05),SOD、GSH‑px活性及p‑PI3K、p‑Akt、p‑mTOR水平较高(均P<0.05),BKM120组对应指标变化趋势与上述相反(均P<0.05)。与罗哌卡因低剂量组比较,罗哌卡因高剂量组、硫酸镁组大鼠胎盘组织滋养层细胞排列紊乱程度较低,炎症细胞浸润较少,舒张压、收缩压、24 h尿蛋白含量、IL‑6水平、IL‑1β水平、TNF‑α水平、MDA含量较低(均P<0.05),SOD、GSH‑px活性及p‑PI3K、p‑Akt、p‑mTOR水平较高(均P<0.05)。与罗哌卡因高剂量组比较,罗哌卡因高剂量+BKM120组大鼠胎盘组织滋养层细胞排列紊乱程度较高,炎症细胞浸润明显,舒张压、收缩压、24 h尿蛋白含量、IL‑6水平、IL‑1β水平、TNF‑α水平、MDA含量较高(均P<0.05),SOD、GSH‑px活性及p‑PI3K、p‑Akt、p‑mTOR水平较低(均P<0.05)。罗哌卡因高剂量组和硫酸镁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罗哌卡因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mTOR通路抑制先兆子痫大鼠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

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 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收藏
王成尉, 俞美荣, 谢思宁, 梁发, 韩如泉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0): 0-0.  
摘要( 0 )   HTML( 14 )     PDF( 41 )

目的 探究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急诊脑创伤手术的TBI患者资料294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37例)和非感染组(257例)。记录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线数据、术中数据、术后数据,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TBI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重型TBI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住院花费、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是否入住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ICU停留时间、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病死率。 结果 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2.6%。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饮酒史比例较高、脑疝比例较高,入院至手术时间较短(均P<0.05);术中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较长,术中收缩压波动(ΔSBP)较大,使用糖皮质激素、血管活性药物比例较高,出血量较多,输血比例较高,输血量较大,舒芬太尼用量较少,意识恢复比例较低,保留气管内导管(ETT)比例较高(均P<0.05);术后白蛋白较低,使用抗生素比例较高,保留ETT时间较长(均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史[比值比(OR)2.713,95%置信区间(CI) 1.298~5.670,P=0.008]、入院时低GCS(OR 0.769,95%CI 0.690~0.857,P<0.001)、麻醉时间长(OR 1.445,95%CI 1.155~1.807,P=0.001)、脑疝(OR 2.434,95%CI 1.209~4.901,P=0.013)、术中输血(OR 1.058,95%CI 1.025~1.093,P<0.001)、使用糖皮质激素(OR 2.517,95%CI 1.171~5.410,P=0.018)、意识恢复(OR 0.270,95%CI 0.080~0.910,P=0.035)、保留ETT(OR 12.483,95%CI 2.939~53.025,P=0.001)是TBI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酒史(OR 2.689,CI 1.184~6.107,P=0.018)、入院时低GCS(OR 0.822,95%CI 0.728~0.929,P=0.002)、术中输血(OR 1.042,95%CI 1.006~1.079, P=0.023)是TBI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饮酒史(OR 5.038,95%CI 1.831~13.862,P=0.001)是重型TBI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住院花费较高、住院时间较长、ICU停留时间较长、出院时GCS较低、病死率较高(均P<0.05)。 结论 TBI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2.6%,饮酒史、入院时低GCS、术中输血增加了TBI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风险。

雌激素水平与紫杉醇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 相关性分析   收藏
武杰, 张佳雷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0): 0-0.  
摘要( 0 )   HTML( 11 )     PDF( 23 )

目的 探讨雌激素水平与紫杉醇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相关性及可能机制。 方法 选择使用紫杉醇进行辅助化疗的宫颈癌术后患者113例,年龄65~75岁,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临床分期Ⅰ、Ⅱ级。化疗结束2 h后,采用DN4神经病理性疼痛量表检测患者是否发生神经病理性疼痛,并据此将患者分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组(NP组,69例)与非神经病理性疼痛组(Non‑NP组,4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化疗前(术前1 d晨起空腹)及化疗后(化疗结束2 h后)血中雌激素水平,血液分析仪检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并计算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雌激素水平与紫杉醇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相关性;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紫杉醇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的相关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雌激素水平对紫杉醇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的预测价值。 结果 NP组糖尿病患病率、化疗后NLR高于Non‑NP组(均P<0.05),雌激素水平低于Non‑NP组(P<0.05)。两组患者化疗后NLR高于化疗前(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设雌激素水平与紫杉醇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这两个变量的双侧置信度为0.01时,Spearman相关系数为−0.354(P<0.001),两个变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为负相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化疗前雌激素水平与紫杉醇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存在相关性[比值比(OR)0.818,95%置信区间(CI)0.732~0.915,P<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709,最佳诊断分界点为36.55,正确诊断指数为0.405(95%CI 0.608~0.811,P<0.001)。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雌激素可以通过抑制患者体内炎症反应,减少紫杉醇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

新生儿术前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分析   收藏
蔡静洁, 余胜华, 魏嵘, 姜燕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0): 0-0.  
摘要( 0 )   HTML( 12 )     PDF( 21 )

目的 分析新生儿术前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为围手术期的麻醉管理提供临床参考。 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23年3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需行手术治疗的患儿的临床资料217例,根据术前凝血功能是否异常分为异常组(41例)和正常组(176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新生儿术前凝血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霍斯默‑莱梅肖检验测试模型拟合优度。 结果 异常组出生时胎龄、手术时日龄及体重小于正常组(均P<0.05),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组(P<0.05),新生儿肺炎的比例高于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时胎龄小[比值比(OR) 4.470,95%置信区间(CI) 1.693~11.802,P=0.003]、手术时日龄小(OR 2.242,95%CI 1.009~4.984,P=0.048)是新生儿术前凝血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经霍斯默‑莱梅肖检验分析发现模型拟合优度效果较好。 结论 新生儿出生时胎龄、手术时日龄与术前凝血功能异常相关,术前改善凝血功能对降低新生儿术中出血风险可起到积极作用。

改良胸腰筋膜阻滞用于小儿选择性神经根 离断术术后镇痛效果研究   收藏
王彬, 侯清武, 葛翔, 程庆好, 杨明媛, 王云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0): 0-0.  
摘要( 0 )   HTML( 13 )     PDF( 21 )

目的 评价改良胸腰筋膜阻滞(M‑TLIP)对选择性脊神经根离断术(SDR)患儿的镇痛效果。 方法 选择全麻下行SDR的患儿6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切口浸润麻醉组(A组,32例)和改良胸腰筋膜阻滞组(B组,33例)。A组由术者于手术结束时给予0.375%罗哌卡因0.5 ml/kg切口浸润麻醉;B组由麻醉医师在全麻后手术开始前行超声引导下M‑TLIP,注射0.375%罗哌卡因0.5 ml/kg,术后采用电子静脉自控镇痛泵进行镇痛。记录两组患儿性别比,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术中舒芬太尼及瑞芬太尼使用剂量,术后1、6、12、24、36、48 h儿童疼痛行为评估量表(FLACC)评分,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按压使用舒芬太尼总量,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总量和次数。使用广义估计方程(GEE)分析不同时间和不同镇痛方式对SDR患儿FLACC评分的影响。 结果 两组患儿性别比、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术中舒芬太尼及瑞芬太尼使用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术后1、6、12、24、36、48 h FLACC评分高于B组(均P<0.05),且B组FLACC评分均≤3分;A组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按压使用舒芬太尼总量、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总量及次数高于B组(均P<0.05)。GEE模型f分析表明不同时间和不同镇痛方式对患儿FLACC评分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M‑TLIP用于SDR患儿可提供更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总量。

术前血浆下丘脑泌素‑1、黑色素聚集激素水平对 老年患者术后睡眠障碍的预测价值   收藏
于淼, 杨延章, 宋健楠, 梁晓东, 张析哲, 高一, 周琪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0): 0-0.  
摘要( 0 )   HTML( 11 )     PDF( 18 )

目的 评估术前血浆下丘脑泌素‑1(HCRT‑1)、黑色素聚集激素(MCH)水平与老年患者术后睡眠障碍(PSD)的关系以及对PSD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择108例2021年11月至2023年2月于赤峰市医院椎管内麻醉下行择期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性别不限。于术前1 d及术后7 d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评分评估患者睡眠质量,并将患者分为PSD组(69例,PSQI评分≥7分)和非PSD组(39例,PSQI评分<7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患者术前1 d血浆HCRT‑1、MCH水平及术后7 d血浆褪黑素(MT)水平,并计算HCRT‑1/MCH。分别根据术前1 d血浆HCRT‑1、MCH水平由低到高的排序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4组(每组27例),采用趋势性检验评估每组患者PSD发生率的趋势性。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评估术前1 d血浆HCRT‑1、MCH水平及HCRT‑1/MCH与术后7 d PSQI评分的关系。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术前1 d血浆HCRT‑1、MCH水平及HCRT‑1/MCH与术后7 d血浆MT水平的关系。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术前1 d血浆HCRT‑1、MCH、HCRT‑1/MCH及HCRT‑1联合MCH对于PSD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1 d血浆HCRT‑1、MCH水平与PSD的关系。 结果 69例患者发生PSD,发生率为63.9%。与非PSD组比较,PSD组患者术前1 d血浆HCRT‑1水平、HCRT‑1/MCH较高(均P<0.05),术前1 d血浆MCH水平及术后7 d血浆MT水平较低(均P<0.05)。趋势性检验结果显示,术前1 d血浆HCRT‑1水平高(P<0.001)、术前1 d血浆MCH水平低(P=0.003)可增加PSD发生率。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1 d血浆HCRT‑1水平、HCRT‑1/MCH与术后7 d PSQI评分呈正相关(r=0.52,P<0.001;r=0.62,P<0.001),术前1 d血浆MCH水平与术后7 d PSQI评分呈负相关(r=−0.45,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1 d血浆HCRT‑1水平、HCRT‑1/MCH与术后7 d血浆MT水平呈负相关(r=−0.56,P<0.001;r=−0.70,P<0.001),术前1 d血浆MCH水平与术后7 d血浆MT水平呈正相关(r=0.57,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1 d血浆HCRT‑1、MCH、HCRT‑1/MCH、HCRT‑1联合MCH均可预测PSD的发生,其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1、0.713、0.818、0.8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术前1 d血浆HCRT‑1水平高[比值比(OR) 0.836,95%置信区间(CI) 0.769~0.909,P<0.001]及术前1 d血浆MCH水平低(OR 1.085,95%CI 1.026~1.148,P=0.004)是老年患者PSD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术前血浆HCRT‑1水平高及MCH水平低是老年患者发生PSD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而HCRT‑1/MCH对于PSD的预测价值最高。

性别对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下环泊酚用于 胃肠镜检查半数有效量的影响   收藏
孙银银, 杨毅, 邓岩军, 徐府奇, 屠伟峰, 王琛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0): 0-0.  
摘要( 0 )   HTML( 12 )     PDF( 17 )

目的 探索性别对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下环泊酚用于胃肠镜检查半数有效量(ED50)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拟行无痛胃肠镜检查的患者77例,年龄18~65岁,分为H组(性别不限,25例)、M组(均为男性,24例)、W组(均为女性,28例)。患者麻醉诱导时先缓慢静脉推注艾司氯胺酮0.2 mg/kg,注射后30 s再静脉推注环泊酚。设定环泊酚初始剂量为0.4 mg/kg,剂量梯度0.05 mg/kg,采用Dixon改良序贯法决定下一例患者环泊酚剂量。使用概率单位Probit回归分析法分析3组患者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下环泊酚用于胃肠镜检查的ED50、95%有效量(ED95)及其95%置信区间(CI)。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0)、给药后(T1)时的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及围手术期麻醉相关不良反应。 结果 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用于胃肠镜检查时环泊酚的ED50及其95%CI:H组为0.349(0.306~0.387) mg/kg,M组为0.338(0.262~0.388) mg/kg,W组为0.407(0.363~0.451) mg/kg。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用于胃肠镜检查时环泊酚的ED95及其95%CI:H组为0.427(0.389~0.655) mg/kg,M组为0.439(0.389~0.903) mg/kg,W组为0.499(0.454~0.780) mg/kg。与W组比较,M组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下环泊酚行胃肠镜检查时的ED50、ED95较低(均P<0.05)。与T0比较,3组患者T1时SBP、DBP、MAP、心率下降(均P<0.05)。W组1例患者诉有头晕,休息后缓解,3组患者苏醒期均未发生明显恶心呕吐及精神类问题。 结论 0.2 mg/kg艾司氯胺酮联合环泊酚用于胃肠镜检查时循环稳定,较适用于胃肠镜检查,女性环泊酚ED50较男性增加20.41%、ED95较男性增加13.67%,可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胃肠镜联合镜检的疗效观察   收藏
周肖燕, 唐东亮, 彭良玉, 王尔华, 顾小萍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0): 0-0.  
摘要( 0 )   HTML( 13 )     PDF( 40 )

目的 观察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胃肠镜联合镜检的疗效。 方法 选取择期行无痛胃肠镜联合镜检的老年患者24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F组,121例)和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S组,124例)。F组静脉注射芬太尼0.8 μg/kg,S组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15 mg/kg,随后两组均给予丙泊酚1.5 mg/kg,采用静脉泵注丙泊酚5 mg·kg−1·h−1维持镇静。记录两组患者内镜检查时间、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患者满意度。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开始前(T0)、麻醉诱导后1 min(T1)、胃镜入喉时(T2)、肠镜入肛时(T3)、内镜检查结束时(T4)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两组患者内镜检查期间低血压、呼吸抑制、心动过缓、呛咳、体动、恶心呕吐、眩晕、谵妄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内镜检查时间、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患者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组T1、T2时的心率,T1~T4时的MAP,T1时的SpO2高于F组(均P<0.05),低血压、呼吸抑制、体动的发生率低于F组(均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胃肠镜联合镜检,呼吸循环抑制轻、术中体动少,有利于维持老年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和保证胃肠镜联合镜检的顺利进行。

收肌管阻滞联合腘丛神经阻滞在关节镜下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镇痛的应用   收藏
王文松, 李媛, 孙潞, 崔晓光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0): 0-0.  
摘要( 0 )   HTML( 13 )     PDF( 382 )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ACB)联合腘丛神经阻滞(PPB)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术后镇痛中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拟全麻下行膝关节镜单侧ACLR患者58例,年龄18~60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收肌管阻滞组(A组,28例)和收肌管联合腘丛神经阻滞组(AP组,30例)。A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以0.25%罗哌卡因+1 μg/kg右美托咪定(共15 ml)行ACB;AP组患者在A组的基础上,以0.25%罗哌卡因+1 μg/kg右美托咪定(共10 ml)行PPB。之后两组患者均行喉罩全麻。记录患者术后苏醒时(T0)、术后6 h(T1)、术后12 h(T2)、术后18 h(T3)、术后24 h(T4)、术后36 h(T5)、术后48 h(T6)、术后72 h(T7)时的静息和运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患肢足运动功能评分、股四头肌肌力分级,患肢足运动功能和股四头肌肌力减弱例数;记录首次补救镇痛时间,术后双氯芬酸钠用量,补救镇痛率和小腿内侧感觉恢复正常时间;记录阻滞前、阻滞10 min后、手术开始时、手术结束时、术后6 h、术后12 h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记录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术后并发症(恶心呕吐、院内跌倒)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神经损伤、穿刺部位血肿、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与A组比较,AP组T0、T1、T2、T5时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较低(均P<0.05),T3、T4、T6、T7时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首次补救镇痛时间较长,术后双氯芬酸钠用量较少,补救镇痛率较低(均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股四头肌肌力分级、患肢足运动功能评分、股四头肌肌力减弱例数、患肢足运动功能减弱例数、小腿内侧感觉恢复正常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P组阻滞10 min后的MAP、心率低于A组(均P<0.05),两组患者阻滞前、手术开始时、手术结束时、术后6 h、术后12 h的MAP、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ACB+PPB可有效缓解ACLR术后疼痛,且对股四头肌及踝关节运动影响很小,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

病例析评
舌扁桃体肥大引起的困难气道管理:2例病例报道及文献总结   收藏
李艳, 姚文龙, 邱瑾, 万里, 罗爱林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0): 0-0.  
摘要( 0 )   HTML( 14 )     PDF( 372 )

舌扁桃体肥大(LTH)是导致未预料困难气道的原因之一。由于常规的气道评估难以发现,易被忽视,目前国内相关文献报道极少。文章回顾性总结了2022年5月、2023年3月发生的2例LTH患者在全麻诱导期间出现困难气道及其处理经验,并在PubMed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相关的文献报道,分析LTH患者气道管理的注意事项及风险,为临床上处理LTH引起的困难气道提供参考。

儿童肾母细胞瘤合并Ⅳ级下腔静脉瘤栓体外循环 围手术期管理1例   收藏
李珂, 丁婷, 王进, 王东信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0): 0-0.  
摘要( 0 )   HTML( 11 )     PDF( 32 )

小儿肾脏恶性肿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发生率仅为4%~10%,膈肌以上瘤栓(Mayo Clinic Ⅳ级)可能长入右心房内,需要小儿外科、泌尿外科和心脏外科联合手术,手术较复杂,并发症较多。文章报道1例4岁患儿术中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麻醉诱导后先行肾动脉栓塞肿瘤主要供血血管,减少术中出血,切除肾肿瘤后,在体外循环下行瘤栓取出术。术中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实时监测,观察瘤栓位置变化。术后给予神经阻滞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多模式镇痛,患儿恢复良好。文章讨论了小儿体外循环管理、术后疼痛管理策略,以便为后续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综述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   收藏
余淼, 孟岩, 朱科明, 万小健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0): 0-0.  
摘要( 0 )   HTML( 18 )     PDF( 59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以弥漫性肺泡损伤为特征的急性综合征,其致病因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是由活化的中性粒细胞释放颗粒蛋白和染色质构成的细胞外纤维(网状)结构,其既可杀灭微生物,保护宿主;但过度激活又可损伤肺上皮及内皮细胞,促进ARDS进展。已有许多研究发现NET的发生发展与ARDS的疾病进展密切相关。文章就NET概述,NET在ARDS发生、发展过程中相关小分子物质的作用及相关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以及与NET相关的ARDS治疗靶点予以阐述,从而为研究ARDS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潮气量设置对术后肺部并发症影响的研究进展   收藏
袁瑞, 杨俊花, 闵红星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0): 0-0.  
摘要( 2 )   HTML( 20 )     PDF( 107 )

术后肺部并发症(PPC)是手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阻碍患者术后恢复。潮气量(VT)作为机械通气中的核心参数,在PP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就固定VT、个体化VT不同设置方法的临床应用及对PPC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全麻下行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更优的肺保护提供参考,进而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改善远期预后。由预测体重计算的固定VT走向适应不同患者的个体化VT的趋势愈加明显,具有临床应用的潜力。但目前个体化VT研究仍然较少,未来需要更多研究进行应用探索。

麻醉危机管理情境模拟教学的现状与发展   收藏
王赟, 付君祚, 李金宝, 黄丽娜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0): 0-0.  
摘要( 1 )   HTML( 17 )     PDF( 45 )

麻醉危机管理能力是麻醉科医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但危机管理教学难度大、任务重,迫切需要一种合适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改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质量。情境模拟教学在医学教学中广泛开展,被较多研究证实是适用于麻醉危机管理的教学模式。文章旨在探讨麻醉危机管理情境模拟教学开展的意义、组织实施工具、评价方法、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等问题,以期为情境模拟教学在麻醉危机管理教学中的开展提供帮助。

人工智能在气道管理中的应用   收藏
欧春霞, 王钊, 张益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0): 0-0.  
摘要( 1 )   HTML( 13 )     PDF( 53 )

气道管理是临床麻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麻醉医师必须熟练掌握的重要技能。目前,人工智能(AI)技术已逐步应用到临床麻醉中,AI可运用于术前气道风险评估、建立气道、技能培训等多个气道管理方面。文章回顾了目前AI在临床气道管理和气道管理技能培训中的应用,包括困难气道的评估、机器人辅助气管插管、插管位置的判定、机械通气过程中气道监测、围手术期不良气道事件、预测气管插管/拔管时机、模拟培训和远程教学及专家库,可为改善患者围手术期气道管理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谵妄与躁动的识别与诊断   收藏
汪欢, 杨秀丽, 李明鑫, 王熙顺, 贾贝尔, 刘学胜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0): 0-0.  
摘要( 0 )   HTML( 15 )     PDF( 74 )

小儿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可能出现术后认知及行为失调,包括躁动、谵妄等急性脑功能障碍,通常定义为“苏醒期躁动”(EA)或“苏醒期谵妄”(ED)。EA和ED的诊断标准和评估工具并不完全一致,但在目前的临床研究中二者常被混用。文章通过阐述小儿患者全麻苏醒期EA和ED的定义、评估方法、诊断标准,总结二者识别与诊断的异同,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提升临床医师对小儿全麻苏醒期EA和ED的识别与诊断能力,选用更具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从而优化小儿患者围手术期脑健康的管理策略。

围手术期应用艾司氯胺酮防治术后抑郁 研究进展   收藏
翟泰丰, 范雨, 林童, 谢克亮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0): 0-0.  
摘要( 1 )   HTML( 15 )     PDF( 46 )

术后抑郁(PD)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术后精神障碍,其特征是显著而持久的抑郁状态。艾司氯胺酮是近期学术界关注的具有速效抗抑郁作用的静脉麻醉药物,其在PD领域的相关研究仍较少。文章阐述了艾司氯胺酮抗PD的作用机制,总结了围手术期应用艾司氯胺酮对患者PD的影响,提出了艾司氯胺酮的围手术期使用建议,旨在为艾司氯胺酮在围手术期的应用和科研提供借鉴。

右美托咪定对围手术期睡眠影响的研究进展   收藏
李妍, 王东信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0): 0-0.  
摘要( 0 )   HTML( 21 )     PDF( 529 )

围手术期睡眠障碍普遍存在,并与多种术后不良事件相关,改善围手术期睡眠有助于改善术后结局。右美托咪定是高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抗焦虑和镇静、镇痛作用。文章回顾了右美托咪定对围手术期睡眠影响的研究,发现围手术期应用右美托咪定有助于改善患者睡眠结构、提高睡眠质量,但可能增加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的发生;小剂量右美托咪定静脉给药或右美托咪定经鼻给药也可改善围手术期睡眠,而不良事件的风险降低;右美托咪定‑艾司氯胺酮复合给药在改善睡眠方面可能有协同作用,并减少药物相关神经精神症状的发生。右美托咪定在改善围手术期睡眠方面的作用及对临床结局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探索。

家庭中心护理模式在全身麻醉患儿围手术期 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收藏
谭嘉裕, 吴文燕, 朱琼芳, 黄文起, 李秀红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0): 0-0.  
摘要( 1 )   HTML( 12 )     PDF( 12 )

儿童手术中的全身麻醉风险显著高于成年人,术前及术后常伴随不安和焦虑,这对麻醉诱导和复苏过程造成挑战。家庭中心护理模式(FCC)作为一种先进的护理模式,通过积极引入家属参与,有望显著改善全身麻醉患儿的围手术期体验。FCC旨在通过增强家属的参与感,缓解患儿围手术期焦虑,提高麻醉恢复效果,然而,目前FCC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环境限制、家属差异、实施时机的安全性等。文章概述了FCC在全身麻醉患儿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国内外应用现状,探讨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尽管FCC展现了优化围手术期护理的潜力,但其在实施中的标准化和系统化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未来,推动FCC在手术及麻醉复苏领域的广泛应用,将为提升儿童全身麻醉护理质量提供新的方向。

脓毒症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收藏
郑兰, 李廉钰, 张鹏慧, 张鼎新, 秦窈窈, 张玮玮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45 (10): 0-0.  
摘要( 0 )   HTML( 21 )     PDF( 48 )

脓毒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是重症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脓毒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VEC)导致内皮功能障碍(ED),使各种舒张、收缩因子失调,机体出现持续性低血压,最终发展为脓毒症休克。内皮源性的舒张、收缩因子,如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PG)、内皮依赖性超极化因子(EDHF)、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血栓素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最终以舒张因子作用为主,促进脓毒症休克发生。文章综述脓毒症致ED后VEC分泌的舒张和收缩血管因子致脓毒症休克的相关机制。

投稿及审稿办公系统
  •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 如果没有注册,请注册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